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简单生活 从“少制造一点垃圾”开始

澎湃新闻 2019-07-30 06:34 大字

【编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一个城市人,一年要“制造”多少垃圾?

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17年,北京、上海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别为901.8万吨、899.5万吨,人均垃圾产生量分别达415公斤和372公斤。也就是说,每人每天产生垃圾超过1公斤,这大抵与我们的日常感受相符。

专家分析,城市生活垃圾,与人口规模、消费水平有关,也与饮食结构有关。但不管怎么说,每天“制造”这么多垃圾,对环境来说是不可持续的,而垃圾分类,正是一个反思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契机。

我最喜欢的作家梭罗,为了试验,或者说实践“简单生活”,曾一个人在瓦尔登湖边居住了两年多。读《瓦尔登湖》,印象最深的是,他自己造房子,打造简单的家具,开荒种地,过原始、简朴的生活。其余的时间,用来观察自然,思考人生,读书写作。

梭罗有句名言:“我最突出的长处就是所求不多”。在《经济篇》里,他详细列举一年的收入和支出,发现一年中只需劳动约六星期便可满足生计所需的一切开销,要实现这一点,就是尽可能将生活的开销压制到最低。

距离梭罗的时代,已经过去150多年了,消费主义、商品拜物教更加甚嚣尘上,要让现代人像梭罗那样生活,显然不可能。但至少我们可以反思,哪些消费是必需的,哪些消费是可以削减的?哪些是为了炫耀,哪些是为满足虚荣心而消费?

这么问的意思,绝不是不要消费,而是不要过度消费,更不要浪费——浪费的实质,就是无谓消耗更多资源和能源,人为制造更多垃圾。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垃圾都是过度消费的副产品,是本可以减少的。垃圾分类,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除了分类处理、变废为宝,还要促使人们改变大手大脚、不加节制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

举例来说,不论叫外卖还是在家做饭,莫再“吃一半、倒一半”;过度包装的“天价月饼”“豪华礼盒”,应该被逐渐摈弃;能喝白开水、桶装水,就少喝瓶装水……总而言之,不管是否已经进入“物质极大丰富”的发展阶段,我们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应该尽可能符合环保理念,做到绿色、可持续。

人是消费的动物,但不该成为消费的奴隶。简单生活,不妨从“少制造一点垃圾”开始。

新闻推荐

上亿条游戏、社交账户信息被窃 江苏破获特大网络犯罪团伙 抓捕75名嫌疑人

据新华社电利用钓鱼网站、木马获取上亿条游戏账号密码,倒卖个人信息……记者29日从江苏徐州警方获悉,当地在“净网2019”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