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垃圾分类罚单下降 数据在给我们信心

澎湃新闻 2019-07-24 08:02 大字

【编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来自上海市城管执法局的数据显示,上海实行垃圾强制分类20天,城管执法部门开出607张罚单。其中,未设置分类容器的案件占比最高,占案件总数54.2%,但较第一周下降4.6%。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居住小区问题发生率15%,较第一周下降了17%。 

问题越来越少,说明垃圾分类工作越做越好;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意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这个努力向好的趋势,显然是可喜的,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 

所谓“万事开头难”。上海率先推行垃圾分类,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如果不迈出第一步,就不可能取得进步。阻碍我们的,从来不是垃圾的种类多么难记、习惯了的“一袋扔”多么难以纠正,而是内心不愿意作出改变的惰性。 

数据已经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守规范的情况就会进一步下降,小区和街道也会更加干净清新。也唯有坚持,我们才能取得垃圾分类的最终胜利,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也要相信,只要坚持不放松,垃圾分类靠潜移默化中的氛围就可以感染,最后不再需要依靠外力推行。 

当然,随着一些社区引导监督人员的逐渐撤离,加上高温天气的到来,也要防止“反弹”现象的发生。一来,对于一些居民不愿多走几步的懒惰,需要更多的提醒和督促;二来,垃圾回收清理的下游工作也要确保及时、协调、到位。垃圾分类,从来不仅仅是居民的事,它需要打通多个环节,要求多个主体紧密协作,是一项系统性、长链条的工程。 

因此,我们强调的“坚持”,不仅是居民的持续自觉,还有其他环节的责任主体,也要坚守如初,保持垃圾分类责任链的通畅高效,如此才能一起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

这份坚持,也不是说墨守陈规就好,还要有所创新。比如,有些小区就布置了人性化的智能垃圾桶,居民通过输入门牌号投放垃圾,垃圾桶可以自行检测并即时上传积分。这种“智能监督”节约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或许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

开弓没有回头箭,若想更好,只能向前。垃圾分类,唯有坚持,方见成效。也只有持续深入治理,才能化强制为主动,促习惯成文明。

新闻推荐

最初的青阳

在青阳,走着,走着,一串音符,倏然在心瓣弹奏;一簇春笋,瞬间在心头拔节——最初的青阳。最初的青阳——待字闺中的最初,初心不改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