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医生“减负”需加快深化医改 ■ 丁贤飞

安徽日报 2019-07-16 06:54 大字

媒体近日报道,数位正值壮年的医生不幸离开人世,令人惋惜。7月4日,中科院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青年教师、副教授肖育众被发现晕倒在实验室,送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此前,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医生张恒伟、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青年医师王辉相继离世。

几位刚刚去世的医生,年轻者不过三十出头,年长者不到半百之年。媒体报道,他们离世的直接原因都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在还原他们生活工作状态的时候,多次提及“工作繁重”。以肖育众为例,他很多周末都在实验室加班。

医生是大众健康的守护者,却没有守护好自己的健康?这与医生职业本身的特殊性有关。当前优质医疗资源仍然稀缺,虽然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等制度,但基层医院仍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导致大医院患者人满为患,如果医生不加班加点,很难完成庞大的诊疗量。人们曾记得,江苏常州二院医生曹翔连续工作32小时后瘫坐在病房走廊的照片被刷屏,人们为之感动。工作时间无规律,经常值夜班,超负荷工作,来自于科研和晋升的压力……无疑伤害了医生的身心健康。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男性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50.9小时,女性49.79小时,均超过国家法定每周工作40小时。

心理状况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医生健康。有人说,医生如同黑夜里的提灯者,每天都在帮助病人走出低谷,这种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但同时,患者将自己健康甚至是生存的希望交给了医生,医生每天都在患者的生死边缘劳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风险之大、压力之大,超过绝大多数行业,时而爆发的医患矛盾也让一线医务人员承担着较大的精神压力。2016年发布的一项关于中国医生的健康调查报告显示,63.6%的医生健康指数不及格,3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健康状况尤为让人担忧。更有调查指出,中国医生是猝死的“重灾区”,30岁至40岁人群发生意外的概率相对更高。

医生的健康权益理应得到充分保障。在医生加大对自身关怀的同时,医院等相关单位需要为医生进行必要的“减负”。首先要保障医生的休息权利。只有好的身体,医生才能够有充足的精力为病人解除病痛。为此应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及共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能看上病、看好病,为大医院的医生“减负”。其次应及时关注医生的心理健康。医生无怨无悔为患者付出是一种奉献精神,一方面应赞赏这种精神,另一方面不应认为这是医生理所应当做的,而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补偿与抚慰。尤其是发生医患纠纷时,医院和社会各界应予以积极关注、及时疏导,为医生“减压”。呵护医生的身心健康,需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生的相关待遇,优化医生的执业环境,营造良好的医疗工作氛围。解决医生的健康问题,说到底也是对公众健康负责。而这,绝不仅仅是医生自己就能做到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新闻推荐

区教体局综合施策推动教育扶贫

(全媒体记者梁惠)近年来,区教体局大力推动教育扶贫工在,切实实行区长、乡(镇)长、村长、校长、家长“五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