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之殇,补课之痛 专家把脉中国学校体育发展
2017年,清华大学“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规定虽一度引发争议,但也折射出学生体质欠佳的现状。
而在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内容,更是凸显了十多年体育课上下来,仍有不少学生未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尴尬现实。
上述现实似乎与中国大学生在那不勒斯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披金戴银的表现形成强烈反差。
我们需要学生运动员在世界赛场上的优异表现作为学校体育的引领,更需要普通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让体育真正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指出,有数据表明,我们仅用不到20年就走完了欧美等国家要走80年的体力活动下降的过程,缺少身体锻炼,体质急速下降。
而这其中,学生群体连续多年体质下降是不争事实。当然,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积极变化,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呈现良好势头。但“体质补课”已在所难免。
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指出,其实高校体育在做“补课的事情”。
“欧美很多国家的中小学体育教育非常到位,孩子们已经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具备运动健康方面的常识,三个条件具备了,体育教育过程就完成了,到了大学就没必要再设体育课了。”他说。
而中国则从小学到大二都有体育课,整整14年。“国内高校开体育课,其实是在补课,补上青少年在中小学阶段缺失的体育教育。现在高校在做的很多事都应在中小学阶段完成,尤其是基础性内容。”
14年设体育课,这种强制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体育的重视,从体育课开展的普遍性、强迫性、义务性而言,我们国家做得很好。但在钟秉枢看来,体育课如何和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体育课、享受体育课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同时还应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的身体活动特别是户外体育活动真正为增进体质健康、人格塑造起到作用。
理念和体制的“顽疾”也使得体育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效果难尽人意。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薛彦青说:“理念方面,很多家长就希望孩子先把文化课学好,上好大学,上大学后再锻炼,但实际上锻炼习惯的养成,锻炼意识、能力的形成,是从小孩就培养出来的,等到大学惰性就形成了,没有动力了,更不愿意动了。”
“体制方面,考试是个指挥棒。衡量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往往在于考上某些大学的学生有多少,而不是出了多少优秀运动员,这个评价体系等于是一个指挥棒。”他说。“如果大家都不想锻炼,即使把运动场修好了,锁在那不用,就是个问题。”
体质为何下降?原因多重,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其一。
“网络电子产品的普及造成各种问题,把大学生拉到户外有难度。整个高校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刘波说。
钟秉枢说:“学生从小学开始出门车接车送,活动减少,跑跳投减少,日常生活中跟体能相关的活动减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吃得好了,活动少了,身体素质下降成了必然,你想让它自然提高几乎不太可能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我们的体质呈现一种自然下降状态。要扭转需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而不仅是上好体育课、缺什么补什么就能做到。”
(据新华社那不勒斯电)
新闻推荐
杭州9岁女童章子欣被家中租客带走后遇害,其遗体目前仍存放在殡仪馆。浙江省公安厅宣传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7月15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