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与品茶
商明晓
按说,喝茶与品茶没有严格的界限,也不应该分得特别清楚。但凡举杯让茶水入喉,无论是大口吞咽还是小口细品,都是喝的过程,都称之为喝茶。但这广义的喝茶似乎不能包括茶水入肚的种种状态和心情,于是,就有了品茶、啜茶等多样喝茶之态。不同的喝茶之态体现不同的心情,对喝茶环境也有不同的需求。环境和心境不同,茶的作用和喝茶以后的结局也就大不相同,有的消暑解渴,有的体会人生。同是喝茶,留给人们的生活轨迹大不相同,也逐渐在部分人群里形成了一种趋同认识:大碗冲茶和大口吞咽是世俗之喝茶,没有文化内涵;小杯半盏与小口轻啜就是高雅之品茶,不仅识尽天地乾坤而且得哲学道德。这种世俗和高雅的云泥之分,其合理成分到底几许,还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在一般的情况下,饮茶者不计较环境和气氛,大碗装盛或大杯冲泡,意在除干解渴,补充身体之水分,这谓之喝茶。只要茶叶几片,开水几许,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喝茶的好所在。这等喝茶者,眼观口尝的只是茶,并无种种哲理与玄妙。这是饮茶之初始目标,也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品茶,则是从或淡或浓,或香或苦的汤水中,让茶融入心境,从而感悟人生的哲理与奥秘。在文人的文章里,无论明月半轮还是习习清风,无论是如火骄阳还是绵绵秋雨,皆可成为知己而邀坐共啜,进入物我两忘的奇妙境界。生活中的烦恼,心中的浮躁和焦虑,都会为一种宁静和淡泊的心情所替代,有着身心俱佳的享受。在我看来,品茶,不过就是品评茶味,而其他身心俱佳的奥妙,普通人很难探得究竟,也就更无福消受了。?
有一次我被朋友相邀喝茶,在座的数人当中有一位女士,轻抿细品的喝茶姿态堪称优雅,令人赏心悦目,于是,她收获了一些赞扬和崇拜。作为回报,赞扬者也收获了那女士的微笑和感谢。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我在乡镇工作的时候,接待了一位县直某单位的领导。她在镇农技站长的陪同下,顶着盛夏的大太阳,骑自行车跑了几十公里山路,看了大半个乡镇的农作物。在会议室里,我递给她一杯热茶。她接过茶并没有喝,而是顺手倒进自己携带的大玻璃杯子里。我以为女同志讲究,不使公用茶杯。谁知她又顺手把桌子上别人喝剩的两个半杯凉水倒进了自己的玻璃杯,仰起脖子一饮而尽,吞咽之声虽不响亮但足以惊天动地。这位女局长见我看她,好像觉得自己喝茶之态有些不雅,就自嘲地说,我和田里的玉米一样,需要大肥大水。如此喝茶之态如此幽默之语,谁会想到她是从大城市走进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我心中不禁赞叹:美哉,女人风采!这一记忆深刻、清晰,直到今天。
古人说“以茶静心”,这个说法不知道有没有人实践过,它能有多少道理?但我以为正好是说反了。一个人心中的浮躁和焦虑靠喝喝茶是不会平静下来的。相反,只有心情平淡才能喝出茶的静谧。昨天我接待了来自老家的夫妇二人,泡了上好的春茶,双手端上。男客顺手接过来一口就干了,然后又接过第二杯,还是一口就干,手腕上带一串珠子脱下来套上又脱下来,一副焦躁不安的样子。女客告诉我,丈夫和老板发生了争执,一赌气把工作辞了,离开了那家工作了20多年的公司。孩子高考成绩420大分,眼看没有学上,心中难免焦躁。对此,我深以为然。这种境况,别说喝茶,就是喝人参汤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以茶静心和境由心造一样,都是主观意识的产物。不是心境决定环境而是环境决定心情。心中无事,衣食无忧,茶方能使人静心,否则,茶愈多则心愈躁。可见,品茶只是一种闲适的事情,是闲适的人悠闲出来的悠闲文化,一句话:品茶,是闲人的勾当。
中国人好茶,中国的文人尤其好茶,有茶的日子让读书人的生活多了一份闲淡的清雅意趣。虽然文人有条件记录他们的生活和心境,让人们知道饮茶者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精致曲折的感情,了解如此众多的茶传统和茶文化,但是,中国的文人毕竟还是少数。我读过一些文人所写的茶文章,大抵都是自己的感受,亦真亦假很难识辨。以梁实秋《喝茶》为例,先是声明自己不会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茶道,没有两腋之下习习生风之经验。接着历数了中国所有的名茶之包装之冲泡然后叹中国喝茶之艺术不存,这分明就是中国文人的矫情。倒是鲁迅先生《喝茶》则更为直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秋天里的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每年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茶的起源是什么,种种传说,玄妙精彩,我们不知真假。然而,若细想来,恐怕生津解渴甚至药用消炎等本身之特性便是它的起源。茶学家庄晚芳先生认为,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是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事实上,无论你是什么人,无论你有多么独特的境界,最终都会众说归一:茶,不仅仅是文化,更是生活。喝茶,不仅仅是品味人生的真谛,更是为了生命的延续和传承。所以,品茶者别笑话那些以解渴为目标的喝茶者;喝茶者也别调侃那些创造艺术讲究情调的品茗者。所谓喝茶,所谓品茶,最终还是要面对琐碎的日常生活,回归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
新闻推荐
人民日报官微三问“新城控股董事长涉嫌猥亵女童事件”: “输送”幼女是否存在病态利益链?
“上市公司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某某涉嫌猥亵9岁女童,在沪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报道3日在网上引起热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3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