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各不同垃圾也千姿百态 初期不必过于精细
【编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进入7月,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规定,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宣传、推行,应该说,当“大考”来临,上海市民总体上是支持与配合的。这与上海本身的特质息息相关,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因素。
上海的确非常具有现代意识,包括规则与契约意识,市民也更具主人翁意识。垃圾分类事关环境保护,也事关市民自身利益的观念普及后,配合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其实,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早在30年前就开始了。1990年,上海市开展社区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开始进展的非常困难,主要是以宣传教育为主。1997年,开始垃圾分类的试点,在市中心选取了50个小区进行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干垃圾与湿垃圾)的分类收集。2000年6月,正式确立了上海市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这种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式普及,也是此次垃圾分类在上海更容易推行的一个原因。
接下来,很多城市也要跟进。但客观地说,在一些地方,市民的素质、硬件设施等方面,可能还不具备条件。所以,个人觉得,可以等上海“先行先试”一段时间之后,看看效果和经验,再稳妥推进。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必急于求成,也不必一开始就强求达到最佳状态。
垃圾分类未必有那么难,厨余垃圾、干垃圾的量最大,分一下,剩下的有害垃圾量并不多,可回收垃圾呢,不少家庭本来也会专门放在一边。不过,垃圾分类也未必那么简单。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不出错?生活各有不同、垃圾也千姿百态,要想完全不出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某种程度上,垃圾的产生,是一个熵增的过程,即事物从好向坏,从新向旧,从完整向分散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混乱度增大的过程。而垃圾分类,则是要在此基础上增加秩序。这注定是一个很难的过程。所以,在推行初期,过于强调分类的精准、不出错并不现实,还需要有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市民的自觉与长期的宣传教育、该有的监管都不能少。而另一方面也该看到,垃圾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垃圾减量实现环保,所以,还可以吸纳市场化的力量参与进来。
垃圾分类之前,我家一直也会把可回收垃圾分拣出来,再让回收的大爷上门来收。人省事,还能卖钱。垃圾分类之后,更多人会把可回收垃圾分拣出来。大爷只需要把三轮车停在小区垃圾房门口,就可以收垃圾。所以,现在很多可回收垃圾桶里的垃圾,在清运车来之前就被从事回收的大爷拿走了。
上海有关部门曾建过一家废品回收公司,基本上承担了周围区域的废品回收。现在,可回收的垃圾都分好了,废品回收的钱更好赚了,从业者可能重新回流。
换言之,中国市场化过程中形成的成熟的废品回收体系,在垃圾分类制度全面铺开后,不应该缺位,不应该被排斥,而应该吸纳这个行业的成熟流程、专业能力,共同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
新闻推荐
红瓦绿树柔条,碧海皱裙腰。进入季夏之时,姑娘们的飘飘裙裾,在海风中舞动飞扬。裙子自古以来便与女性之美息息相关。裙子的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