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垃圾分类是一种习惯 也是对环卫工的善意

澎湃新闻 2019-07-02 08:32 大字

【编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在我离开复旦10个月后,上海正式步入垃圾分类时代。虽然有时候调侃自己“完美躲过”,但在内心深处,我是很为这一新政点赞的。

大三时,我见到过一名环卫工阿姨在分拣垃圾时,被破碎的暖壶瓶胆划伤了手,血流不止。阿姨说,之前还被钉子扎伤过手掌,去医院包扎了好些天。谁都知道,在城市做环卫工作的人,经济条件都不够好,挣钱不易,还要面临身体受伤害的风险,实在让人心疼。 

自此,每次扔垃圾时,我都会格外谨慎,要丢锐利废弃物时,必定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好,并在包装纸上写上诸如“玻璃!危险”等字样。希望我的一个小举动,能让环卫工少受一次伤。

在没有垃圾分类的年代,我们或许不会想到丢弃的玻璃碎片、废铁钉需要环卫工手工分拣,也很少会考虑这会给他们造成什么影响,仿佛垃圾在大杂烩地离手入桶的瞬间,便和我们再无关联。 

城市整洁没必要且也不应当以环卫工人的受伤为“药引”。垃圾分类推行后,因为碎玻璃、废金属等物品属于可回收垃圾,市民在分类投放时,或更能意识到其危险性,从而自觉地将其包裹好;接触这些危险垃圾的环卫工也可以更有意识地采取自我保护措施,降低对自身的伤害。 

所以,我为上海进入强制垃圾分类而欣慰。这种强制,是对习惯养成的强制,也是对善意的强制,是对“城市美容师”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人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习惯到习惯。也许过程并不舒适,却有利于让“文明”二字,落地城市,深植人心。 

目前,我常居住的昆明、石家庄尚未实行垃圾分类,不过也快了。按照住建部的消息,46个重点城市将在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中就有昆明和石家庄。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城市追随上海的步伐,加入垃圾分类“朋友圈”。 

我现在居住的小区里,垃圾桶旁堆满了各种垃圾,桶装满后,垃圾还会“溢出”。每次扔垃圾,我总忍不住想起那位被划伤的环卫工阿姨。

盼望上海的垃圾分类经验能早日到达这里,到达更多地方。为了我们生活的地方更干净整洁,也为了让社会对环卫工群体的善意,最大化实现。这是所有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新闻推荐

【社会观察】法律不断“长牙齿”,是为了敦促更多人守法行事

张子谕据《工人日报》报道,疫苗管理法草案于6月25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审议。与二审稿相比,三审稿的变化主要有四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