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填志愿,公共服务莫缺位 ■ 韩小乔

安徽日报 2019-07-02 07:00 大字

全国31省市高考分数线日前已全部出炉,随之而来的志愿填报环节牵动人心。据“新华视点”报道,当下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火热,收费多在数千元至上万元,甚至出现5万多元的“天价”辅导套餐。

线下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火爆,线上高考志愿填报App也应运而生,价格从几十元至上万元不等。有人疑惑,自己在家把高校介绍、往年录取分数线和专业排名分析研究一下不就行了,为啥还要花钱?不得不说,市场的确有需求。填报志愿是个技术活,选好学校还是选位置优越的?选一般学校好专业还是选好学校普通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应该报考什么院校?短时间内研究清楚这些问题并非易事。随着高考改革,合并本科批次招生,新兴专业不断涌现,近年来专业更迭速度更是加快,2015年开始,全国高校每年增设专业突破2000个,撤销专业超过100个。一些看起来名称相似的专业,就业方向却有天壤之别,如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一个侧重于管理,一个侧重于技术。家长和考生在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方面,亟需专业服务。

另一方面,教育焦虑、“选择恐惧”也为辅导市场再添一把火。从考生报考实践看,存在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的担忧。不少家长认为,如果志愿填报环节出现偏差,孩子多年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因此不惜重金求助于所谓专家、专业辅导机构和“高科技”软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资质存疑的“专家”开展网上指导,向考生和家长收取高额咨询费、指导费;一些标准不明的App瞄准考生的焦虑和痛点,用自称“精准”的数据忽悠考生和家长。家长和考生如果对此轻信误信,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上不了满意的学校或专业,甚至错失录取机会。

填志愿不应成为“风险投资”,若能尽力消除信息不对称,就可大幅降低考生和家长对相关机构和软件的依赖,免于上当受骗。涉及到学生利益、高校利益,不该全由市场来解决,公共服务不能缺位。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行业的监管,加强对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乱象的治理,严惩虚假宣传等损害考生权益的行为。在精心组织系列高招咨询会、发放报考指南、发布招生数据和防范提醒的同时,各地各部门还要打通信息壁垒,加强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分析,提供更精细、精准的服务,比如对专业、高校、录取分数段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对未来人才需求做出比较精准的预测等,不断满足考生和家长的需求。

从长远看,还需从教育入手,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我国基础教育中很少涉及职业规划,学生大多不会主动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报考时也不了解高校和专业。职业规划的完善离不开家庭、中小学乃至高校的多方联动,引导学生从小开始在学习过程中考虑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关注各校的招生录取要求,才能掌握更多主动权。

志愿填报说到底是考生自己的事,对大数据可以参考但不能依赖。今天的热门专业可能是明天的冷门专业,只有自己真心喜欢的专业,才有可能成为为之奋斗的事业。与其迷信天价咨询、跟风选专业,不如立足自身实际,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全面了解和对比意向高校和专业,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理想选择。

新闻推荐

面对微整形“三无式”发展 精细化监管该跟上了

>>网友热e■武铁:一个敢动手,一个敢挨刀。■邓了个肯:摸了摸自己锃亮的脑门,想了想还是保命要紧。■ins宅家:现在微整形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