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真补上劳动教育的短板 □辛有光
劳动是实现人的健全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据报道,我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庭,劳动教育均缺失严重。(据《工人日报》6月14日)
其实,环顾四周,在社会生活中现在一些孩子出现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现象已不在少数。“爸爸妈妈教育我,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要去扫大街当清洁工,去工厂干活,到农村种地。”北京有一位小学生,妈妈是学校的保洁员,他觉得丢脸,在学校里见到妈妈当作不认识。笔者记得,以前的孩子谈理想,大多数都会说长大了当科学家、老师或医生,可现在的孩子不少是说当老板、明星,甚至说当股神,成为“大款”。大中学生中当公主、小皇帝的也十分常见。超前消费的苗头已经显现,使用奢侈品、高档化妆品,穿衣要穿名牌,手里钱不够,就向别人借。更有甚者,靠诈骗,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劳动教育缺失不无关系,一些错误的劳动观念暴露了他们对劳动价值认知上的不良心态以及对劳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大家都说,劳动重要。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伟大、最光荣,这些话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金句。可是在当下对青少年的日常教育中,人们常常忘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我们的家族教育中,一些家长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处处对孩子溺爱有加。小学生上学书包由长辈来背,不会拿扫帚扫地;公交车上孩子坐着,爷爷奶奶半蹲着,把撕开的牛奶盒插上吸管送到嘴里;中学生不会自己洗袜子,从不洗碗筷……
对此,有些家长说:现在上学竞争激烈,孩子学习忙,压力大,家长怎么忍心再去让他们做家务劳动。这样的思想反映的是家长对劳动教育认识上有偏差。家务劳动也是一种学习,它和课堂书本上的学习同样重要,家务劳动本身是在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可以锻炼意志,提高热爱劳动的个人道德素养,同时也是一种乐趣。现在,常常耳闻一些家长抱怨年轻人自主能力差,特别娇气,结婚成了家家务活一点也不会做。对这件事,家长们应该自我反思,年轻人自理能力差的根源是不是在自己身上?是自小对他们劳动教育缺失和不当带来的后果。一个自小缺少劳动教育的人,长大成人后怎么会具备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呢?
造成对儿童青少年对劳动的轻视,价值取向的变异和偏差,除了家族教育不当之外,还有一些社会原因:一是目前应试教育的倾向依然盛行,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等导致劳动教育缺失。二是社会科技进步(如机器人、智能化)取代部分劳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物欲横流、受金钱第一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认为劳动可以雇人,一切都可以花钱买到。
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导致劳动观念偏差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如不尊重环卫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不再视勤劳为美德,怎么去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有些大学生毕业择业时,眼高手低,追求安逸不想奋斗,人生路上难有作为。正如有一位教育专家指出的:孩子缺少劳动教育,并不能让他们在学业上有更多的提升,反而会在人格和智力因素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由此可见,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健全发展。劳动教育的缺失,让孩子失去的是全面发展“学以成人”的成功机会。
要补上劳动教育的短板,重要的是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劳动教育的资源。家务劳动应是最直接的资源,做父母的每天要适当安排一点“刷刷筷子洗洗碗”之类的简单家务活之外,还要让他们自己的内衣、袜子自己洗,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寒暑假期,可带他们走向社会,参加公益活动,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劳动中强健体魄,磨砺品行,体验到成就自己、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念。
补上劳动教育缺失的短板,要发挥好学校这一主阵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说就是上好劳动课,不仅要传授劳动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动手能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开门办学”这一形式对孩子走向社会上好劳动实践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把劳动教育的场所放到工厂去、放到农村地头去,学学工人师傅、农民叔叔们的劳动精神,看看劳动成果,学生们可以在基层实践学习中进一步开眼界、长知识。
笔者在构思写补上劳动教育缺失的短板此文时,联想到今年高考的一道“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语文作文题,列举了多种现代人存在的不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问题上如何充分分辨谬误,提出真知,既考察学生的价值观,更能透视他们对生活的真实思考,引导考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作文题贴近现实,出得好。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作文题传递了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劳动教育缺失、劳动价值异化这一社会问题开始重视和关心的信息。
新闻推荐
在电光火石中,刘仔才历练出一手绝活,同时不忘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技术明星汇】从顶级焊匠到“金牌教头”
图为刘仔才在作业现场。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工人师傅,是一位汇集了国际焊接技能大赛第一名、全国劳动模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