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熊孩子”的相处艺术
■龚涛
班级是学生诗意生活的栖息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但每一个班级总有几个调皮捣乱、让人头疼的“魔鬼学生”。对于“爆发力”特别强的“熊孩子”,班主任应该怎么办?我总结出三条教育策略:
一是无条件接纳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生身上发生的许多棘手问题,其实只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事件。对错与否许多时候只是成人世界的评判、分析、猜测,这让我们产生了“立场、观点与看法”,失去了以“中立”的态度看清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等于爱与被爱。对于“特殊学生”的事件处理要先讲“情”后说“理”。当学生接收到班主任传递的“被爱”力量时,许多事情就会缓和下来,进而师生可以一起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条件接纳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就是在可控的范围内,班主任要允许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不要急于评判对错、批评教育,而是要做到接纳和允许,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
二是看见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寻求关注、宣示权利、报复、自暴自弃”是“特殊学生”4个常见的不恰当或错误行为的产生“原因”,其实学生是想通过这些特殊的行为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学生有需求时,班主任是“满足需求”还是用自己的观点说服、要求、强制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显然,前者是基于尊重、理解为前提的教育行为,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内心持续的充盈而收获全人成长。
班主任在处理棘手问题时,首先要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然后表达对学生的同情和认同,这也就是常说的“共情”。在此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关注问题的解决,事情往往便迎刃而解了。例如,学生闹矛盾之后因愤怒委屈而哭泣,作为班主任,给学生一个拥抱远比厘清事实更重要,然后再寻求具体问题的解决之道。
三是以爱之名达成共识,坚持正向激励。
以花的念想来培土,以学生的念想来教书。当学生被温柔以待,“天使”还是“魔鬼”全在一念之间。只有爱,才会看见更多的天使,也只有爱,班主任才会触摸到学生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从而使双方达成共识。
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正向激励是一种持续不断影响学生的方式,能够使他们产生兴奋、自豪的正面情绪从而获得价值感。正向的引导,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结合21天养成好习惯的规律,及时鼓励并加以巩固和强化,我们肯定会欣赏到生命的美丽。
学生的改变需要师者“润物细无声”的支持,需要“静待花开”的耐心,更需要一个“安全着陆滑行”的过程。班主任需要修炼第三只眼睛,即“智慧之眼”。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用智慧之眼去看、去想学生有什么需求,背后又有一份怎样的期待。当我们真正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期待时,我们的内心也会溢满爱与温暖。
新闻推荐
1.忌饭前饭后游泳。空腹游泳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也会在游泳中发生头昏乏力等意外情况;饱腹游泳也会影响消化功能,还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