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留守儿童课外生活匮乏,被游戏俘获。如何解决其精神贫困问题?重庆建设了500多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将孩子从电子游戏中拉了出来 乡村少年宫,让留守儿童的心灵不再“
赵春青画
腌泡菜、学音乐、练书法……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期间,重庆涪陵、南岸等多个区县的乡村小学里,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情。“以前只有城里孩子们才能去的少年宫,现在我们也能去了。”南岸区迎龙小学的一位小学生对记者说,他马上要去学校里的少年宫排练节目,待会儿还要登台演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重庆针对乡村孩子课后无去处、课外活动匮乏等问题,启动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截至2018年底,重庆市在偏远乡村的532所乡村学校建设了532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主要提供琴棋书画、科技发明、体育锻炼等农村急缺的素质教育活动,惠及60万名农村未成年人。今年全市33个贫困区县乡镇中心小学将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
留守娃课后无去处成为家长心病
“每到寒暑假就是我们为难的时候,让孩子在家里又不放心,进城我们又没办法照顾他。”家住重庆涪陵区农村的李培华夫妇是重庆主城一基建工地的工人,家里还有一个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由于夫妇俩常年在外打工,儿子从小便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李培华告诉记者,儿子读书的学校离家只有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刚上学那会儿,每天一放学就立马回家了,可从儿子上四年级之后,每天放学后总会晚到家几个小时。“后来我们才知道,儿子每天放学后去了同学家打游戏。”李培华回忆道,得知消息后,他立马赶回老家教训儿子,可儿子却说“回家后没什么玩的,跟爷爷奶奶也没什么话说,他只能跟同学玩儿”。
考虑到儿子的安全问题,李培华夫妇决定给儿子买一个手机。可没想到,手机一买,儿子虽然每天按时回家了,可却在手机游戏里越陷越深。“我们也没办法,带孩子就挣不了钱,挣钱就带不了孩子。”李培华说。
在农村,存在着不少与李培华夫妇面临同样情况的家庭。留守儿童大部分靠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着读书,除了学校便很少有去处,更别提培养兴趣爱好了。
重庆巫溪县一乡村小学的老师李万福向记者讲到,学校一般下午两三点就放学了,放学后,学生们大部分不回家,而是三五成群在一起玩游戏。“我们也曾想过引导学生培养一些篮球、书法等方面的兴趣爱好,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但却因为缺乏相应的老师、场地,只能不了了之。”
记者走访了解到,相比城市孩子,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着课外活动匮乏,精神世界不富足,学校之外无去处等问题,不少农村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难以自拔。在众多家长眼里,子女课后无去处已经成为父母的心病,而且长时间没有治疗良方。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些年来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组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开始大力投资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日前,中央文明办三局、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重庆召开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调研座谈会。《工人日报》记者获悉,今年重庆将新建84所市级乡村学校少年宫,这批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全市33个贫困区县乡镇中心小学将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
乡村少年宫让留守儿童“花开童年”
提及乡村学校少年宫,重庆涪陵区蔺市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晓的爷爷赞不绝口。其原因在于,王晓在该校少年宫里学到了一技之长——腌制泡菜。
王晓五年级的时候加入了学校泡菜腌制兴趣小组,如今对泡菜腌制颇有心得。“我们每周制作一坛泡菜,将切好的胭脂萝卜放进盐水坛后,还要加仔姜、青花椒、红辣椒提味,一周后就能取出来品尝了。味道好的还送到学校食堂,让全校师生都尝尝鲜。”
“胭脂萝卜是咱们涪陵特产之一,镇里流传着一句老话:哪家哪户没有几个泡菜坛子,就证明这家的媳妇不会持家。”王晓的爷爷说,自己曾担心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制作泡菜这一流传几百年的老传统会失传。见娃娃们腌制的胭脂萝卜像模像样,他也就放下心来。
“咿……呀……啊……呜……”在南岸区迎龙小学教室里,数十名学生正围在一起进行川剧练声,教授她们的是乡村学校少年宫校外辅导员、重庆市川剧院青年演员周星雨。从低音喊起,一直喊到最高音,在外人听来“鬼哭狼嚎”的声音背后,却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记者了解到,重庆各乡村学校少年宫着眼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了“寻根乡愁·留住非遗”、“寻根乡愁·留住丹青”等活动,开设“川剧变脸”“小郎中”“木叶吹奏”“癞子锣鼓”“海棠唢呐”“古韵铜丝画”等课程,培养出一批非遗小传承人。
在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熏陶下,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在家长周雪萍看来,乡村学校少年宫最大的好处,除了全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他们觉得“我也行”、“我不比城里孩子差”。
重庆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学校少年宫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亦学亦乐、增智增趣,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学生参与率达到95%以上,不仅解决了孩子们课后去处问题,更通过开展多元的学科门类、丰富的活动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等,优化了乡村学校的学科结构,拓宽了乡村学校教学思路,让农村学生能“花开童年”。
要让乡村少年宫“活起来”
随着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立,广大农村少年儿童享受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各种教育,避免了在家成天泡电脑、泡电视,深受农村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乡村学校少年宫却因师资、经费等问题面临“铁将军把门”的尴尬局面。更有一些少年宫因定位、档次过高,让不少农村孩子望而生畏,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敢进少年宫。
为此,不少教育界人士呼吁,乡村学校少年宫不仅要建起来,还要想办法让它“活起来”。
重庆市文明办的相关负责人坦言,师资问题一直是制约乡村学校少年宫发挥作用的瓶颈。为打破这一瓶颈,重庆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想过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不过,“近几年,重庆探索建立的辅导员联盟在解决师资问题上成效较为显著”。
据介绍,“辅导员联盟”包括区域辅导员联盟、专业辅导员联盟、大学生辅导员联盟。各区县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办公室整合本区域内在校教师、退休教师队伍,吸纳文化服务中心、群艺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特长人才,建立本区域辅导员联盟,根据各乡村学校少年宫申报的项目需求,统筹调配安排辅导员。
同时,重庆全市各级文明校园还发挥示范作用,18所高校结对帮扶乡村学校少年宫,以学校为单位招募建立大学生服务乡村学校少年宫志愿者库,结合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到乡村学校少年宫担任校外辅导员。
采访中,多名乡村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在学校建立少年宫的时候,他们很担心因没有师资力量,使其成为摆设,而现在,几乎每个节假日少年宫里都有外来老师给孩子们上课,逐步让少年宫“活起来了”。
新闻推荐
谷超超为病人检查身体本报记者党运摄69岁的吕大伯在小区突然晕厥,心跳、脉搏全无。住在楼上的“80后”医生谷超超自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