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微信封杀“诱导分享”,“打卡”背后都是套路 你的朋友圈=免费位?

济南日报 2019-05-28 11:32 大字

在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打开微信朋友圈,不少好友在“打卡”,有的是背单词,有的是在精读外媒文章。近日,微信将这种“打卡”行为定义为非正常营销行为,并发布《关于利诱分享朋友圈“打卡”的处理公告》,对流利阅读、薄荷阅读、火箭单词等在朋友圈“打卡”的诱导分享产品行为进行治理。微信表示,近期一些公众号、APP软件等主体通过返学费、送实物等方式利用用户分享链接或二维码的朋友圈“打卡”,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属于非正常营销行为。

对此,很多被“打卡”刷屏的网友表示,“终于能有个清净的朋友圈了!”但是也有一些网友表示,“坚持学英语并发朋友圈其实很好,可以督促自己。”微信方面称,针对这些违规的分享,企业只要严格按照规定修改诱导分享部分,即可重新在朋友圈进行分享。

本期主持:曹雅欣

点评嘉宾:

网友 @橘子

知乎 故里七寻

评论员 江德斌

评论员 张炳剑

荔枝锐评 布吉

评论员 刘琛

评论员 王琦

网友 @狐冲冲

委托人:杜先生

方 式:读者来电

话 题:微信朋友圈是一种使用率高、传播率高的平台,诱导性质的“打卡”能有效带动传播,甚至因此而获得几乎零成本的广告宣传,这怎能不让商家趋之若鹜?

现象

有人“打卡”奋进,有人只为形式

对于朋友圈“打卡”,很多人都不陌生,健身、跑步、阅读……各种“打卡”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积极生活、努力前进的姿态,是一种正能量的扩散。不过,也有人认为朋友圈“打卡”只是自欺欺人的表面功夫。◎网友 @橘子

自从知识付费、“打卡”社群火了之后,“打卡”人士和微商群体各自占领朋友圈的半壁江山。曾经我也信誓旦旦加入一个“打卡”群,但是几个月下来发现自己单词量还是没长进,每天在截止时间前,赶紧“打卡”发朋友圈变成了主要任务。至于单词,我还真的没有记住。我一直以为只有我自己这样,直到某天和一个朋友聊起来“打卡”这件事。

她那段时间,一直在健身,每天雷打不动的半个小时运动,然后去朋友圈“打卡”。我刚要称赞她,结果她说:“我可是交了钱的,不管运动效果怎么样都得去‘打卡’。有时候太累了,就随便简单运动下。”至于体重呢,她说还是老样子。本来的目标是减肥瘦身,最后却变成了朋友圈的花式炫耀。

“打卡”本应该是实现某一目标的途径,是自己努力的一种见证。可如果“打卡”是跟风,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落于人后,那这种无效的努力,充其量只能麻痹自己。◎知乎 故里七寻

养成一个习惯并不容易,可完成一个形式却很简单。有人把朋友圈式的“打卡”学习称作“全民表演”,认为很多人都在假装很努力,“打卡”就是给自己一个在奋进的证明。针对这一说法,我并不苟同。的确,朋友圈里出现了夸张的“表演性”努力,但并不能因为不看好这种行为,就去否定所有“打卡”的人。其实,所有人微信“打卡”的初衷并不坏。我相信,每个人一开始做出这个选择,去学习一门课程,就是为了想让自己更加自律和努力。所以说,我们首先要认清,很多人“打卡”的初衷都是一颗奋进向上的心。

叫好封杀“打卡”,朋友圈终于清净了

微信这项举措得到多数网友的支持,可见大家苦朋友圈“打卡”的行为久矣。我们翻看朋友圈,除了希望看到一些有营养、有价值的信息,也能借此了解朋友的近况。而千篇一律的“打卡”内容不仅单调,还隐藏商业风险,弄不好还会引发矛盾。◎评论员 江德斌

部分商家为了推广业务、吸引流量,采取物质奖励的措施,比如免学费、奖学金、实物奖品等,鼓励用户在朋友圈“打卡”分享链接,以达到宣传推广目的。然而,此举会诱发用户每天刷屏“打卡”,形成垃圾信息,对其他用户造成了无谓的干扰,影响到正常使用,许多用户深感不便。“打卡学英语”等被判定违规,并非是“打卡”行为所致,而是存在诱导分享嫌疑,所以才遭到微信的禁止。

微信用户并非完全排斥商业推广,只是推广也要有个度。显然,微信封禁各种诱导分享行为,对广大用户的干扰会降低,朋友圈也会变得干净些,用户也会因此享受到更舒适的社交环境,这种行为值得点赞。

◎评论员 张炳剑

从净化朋友圈这点上说,微信这次对“打卡”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朋友圈本来就是一个容量比较低的生态圈,不能容纳太多的内容,如果被过多的商业广告挤占了,那么有价值的内容就无法很好地呈现,这肯定会影响朋友圈的体验,损害的是广大用户的利益;另一方面,微信朋友圈的真正价值还在于它的基于熟人的社交属性,这也是微信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广告过多,势必出现泛商业化,降低用户黏性。质疑一刀切并非最佳选项

有人说,作为一款月活跃用户数达十亿的产品,微信多少已经具备了“基础设施”的属性,不该如此“小气”。何况对朋友圈“打卡”的行为,很多微信用户未必真有那么反感。想要净化朋友圈生态没错,但盲目一刀切才真的影响用户体验。

◎荔枝锐评 布吉

在商言商,微信平台向各类商业小程序、APP开放,对于后者搭便车,通过朋友圈进行无本万利的营销获客行为,当然有限制的权限。不管是基于净化微信生态,还是本着维护微信自身的商业利益考虑,它都没有理由做慈善家,任由其他“打卡”学习平台薅自己的流量羊毛。微信提供开放式的平台,同时扮演着“执法者”的角色,因此很容易用力过猛,出现误伤。

比如诱导分享到底如何界定?用户如果是真心基于产品好用,而在朋友圈分享“安利”给好友,那这就是纯粹的社交行为,和“打卡”平台提供的好处无关。对营销信息感到厌烦,可采用屏蔽乃至删除好友的方式,微信自定规则其实是代替用户在做决定。

◎评论员 刘琛

说到底,微信与其他平台之间,都是因为一个“利”字而产生的争端。一方面,英语学习APP凭借朋友圈这个巨大的社交平台可以获取更多的用户,进而增加盈利。另一方面,朋友圈本身包含的巨大流量被各种英语学习APP借用,但微信平台并没有从中分得一杯羹,自然不愿意如此。这样最终会导致用户成了弱势的一方,那些已经“打卡”分享的用户权益很可能会受到影响。

要知道,所有互联网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内容。对微信而言,一刀切的禁止并非最佳选项,完全可以将朋友圈这个平台更好地利用起来,满足更多不同用户的需求。毕竟,现在的微信已成为很多人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软件。思考别让朋友圈成“免费广告位”

在被诱导或半强制下,其实“打卡者”也是有苦难言,不得不顶着压力,让自己的朋友圈变成免费广告位。因此,微信等平台治理学习“打卡”的利诱分享,更应把平台考虑进来,兼顾用户社交与“打卡”的自由。

◎评论员 王琦

社交平台理应以正常自主自由的社交为主题,不能任由广告无限进驻。对于自己自主的“打卡”,比如每天“打卡”晨跑,无任何利益纠葛,只是晒一下清晨阳光下美丽风景和积极的自己,对于这些“打卡”,人们愿意给予最真挚的点赞。但是,那些将微信朋友圈作为广告平台的做法,却给他人的微信朋友圈带来打扰,甚至使朋友圈成为“免费广告位”或垃圾广告集中地。

根治朋友圈诱导学习“打卡”乱象,仅靠微信自身恐怕难以实现。相关平台及监管机构也应加强监管。比如,线下学习机构多如牛毛,只要不放带有关键词语的链接,改成图片等,微信平台就很难形成有效监管。只有各方联合出动,共同发力,才能让朋友圈真正以社交为主题,也能让民众自由选择是否“打卡”,而不会被动成为“免费广告位”。

◎网友 @狐冲冲

如今,朋友圈的烦心事何止“打卡”这一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党、满天飞的谣言、晒国外代购的产品、晒活动推广的促销……这些毫无营养的内容和广告不仅占据了我们的手机屏幕,也占据了我们的时间。这些也许碍于熟人面子我们不好意思拉黑的人,简直掌握了整个朋友圈的话语权。

微信作为当代人的“标配”,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其他软件,利用微信小程序就能完成衣食住行,但这样的强大功能背后,是十亿用户的信任,如何维系这份信任才是微信应该思考的。我认为微信应该积极主动地在维护用户体验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让套路少一些,找回曾经朋友圈里“朋友”二字给人的温暖。

新闻推荐

动辄被骗数十万元!不少人被骗光了多年积蓄 多地频发网络交友诈骗案 新华社福州5月27日电 今年来,以网络恋爱交友为名进行诈骗的案件在多地频发。“新华视点”记者调

被“高富帅”“白富美”下套投资、赌博,平均损失数十万元今年4月,武汉市民王女士通过探探App认识了一名自称是某大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