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随笔 听众

梧州日报 2019-05-15 11:13 大字

陈科

充满乡土气息的藤南戏曲,台下挤着最关心故事结尾的听众,置身其中,倍感兴奋、紧张与感喟。这是远去的一幕幕夜景,尤其在日显萧条的乡村,涌动的人群,沉醉其中的听众,都足以给心地的荒芜以疗伤功效。

这么多年,台下人群中占大多数的总是老年人,大爷大妈最喜欢带着孙子去占据看戏的“最有利”位置,哪怕晚饭不吃也不觉得什么,只要捡了个好位置,那就可以满足一个晚上的视听享受了。而这些老年人当中尤以女性居多,正应了那句老话——三个女人一台戏,阿婆老婶们对戏曲的点评,临近尾声时候的皆大欢喜或黯然神伤,以及戏曲过后的热议与反馈,都是一场戏曲演出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然也有部分少男少女来凑热闹的,他们每人手捧一部手机,时不时象征性地往戏台瞄一眼,在某个搞笑的桥段还会附和其他人一起大笑。其实他们也并非局外人,要说一场戏曲在某个乡村演出毕竟会显得比较保守和封闭,想要将这出戏及邀请戏剧演出的缘由传播出去,那还得倚仗手机的作用。有时候这种宣传渠道也正合人意,其中演出的戏剧团队想要借此宣传和提高知名度,主人家也希望以此让外乡人知道是他家的喜事与热情促成的视听盛宴,而对于观众而言,看似可有可无,可真正能让他们的头像或声音通过手机传播给潜在的朋友,那么这也是幸福的事儿。

所以,听众中的年轻人其实也是剧中人。加上部分中年妇女、男子,基本就构成了一出戏的所有听众。

为了让演出达到预期效果,演出队伍会根据这个村子现有的人群构成来确定演出的剧目,除非是主人家提出要亲点剧目等硬性要求外,他们基本会遵从现有听众普遍的心理期待——皆大欢喜的结局,而不再独辟蹊径。

今晚的戏剧依然是平常戏,甚至参与演出的六个人当中也有四个是老面孔。这种所谓的老面孔,已经无法以时间去简单描述了,要用岁月、时光去形容才够贴切。要知道,早在二十年前他们就来过村里,那时候在场的许多老人都还是壮年,许多像我这样的青年那时只不过六七岁的孩童,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他们还活跃在戏台上,已足够令人敬佩,但台下却少了许多他们以前的“粉丝”,这无疑是他们始料未及的,也是十分无奈与可惜的。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鲁迅先生在《社戏》开篇写及的情形,在今夜看来正映我的心绪。前十年跟随大人去看戏单纯是凑热闹,后十年虽去看戏,但往往也是听不懂、看不懂,因而也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听众。而怎么才算听懂、看懂一出戏,怎么才算一个称职的听众呢?不得而知,在乡里也永远找不到答案。

“八字煲汤命冇好,人地睡足我起早”“老夫心口有撮毛,杀人总计冇用刀”……此刻台上传来的戏曲口语,时不时让台下的人们哈哈大笑。我也笑了,而且笑得很忘我,也许是第一次这么认真听戏,也第一次把自己当做了听众的缘故吧。

新闻推荐

近百名男同胞体验分娩阵痛 真正感受十月怀胎的艰辛

←男同胞体验“怀孕”↓男同胞体验分娩阵痛记者冼冰晚报讯生孩子有多痛?很多女性都会亲身经历这种让人难以忘怀的疼痛,但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