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让学农大学生投身农业植根农村

陕西日报 2019-05-15 07:36 大字

张忠德

“学农的大学生农村留不住,这是我一直的困惑。”日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魏洪义这样说。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和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对于一些乡村地区来说,不少需要农业专业技能的岗位却等不到优秀的大学生。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人才,难点也在人才。只有让人才愿意到农村去,到农业生产一线去,重点从事农业技术革新、新型农作物培育等开创性工作,才能更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而培养学农的大学生、吸引学农的大学生投身农业、植根农村,则是打造一支强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着力点。

学农的大学生为何农村留不住?他们为什么更愿意去城市的公司、研究所?表面看,是由于受农村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体制机制、职业认同感等因素制约,实质上也与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方向脱节有关,更折射出高校专业精神培育的缺失。笔者认为,留住学农大学生关键要留“心”:让学农的大学生留得安心,让专业精神根植于心,让他们回报乡村更有信心。

首先,“引凤”须先“筑巢”。针对学农的大学生农村留不住的现状,各地政府尤其是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要拿出引才的诚意、用才的魄力,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审、资金扶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拿出“政策干货”,使学农大学生到农村“有回报”“有身份”,通过政策杠杆撬动目前城市与农村较为失衡的人才格局,实现人才回流。

其次,树立“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毕竟,国家设置农科院校并培养专业人才不容易,如果学成他用、学而不用,留不住本行业人才,那就是对专业的不尊重和对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但学农的大学生农村留不住的事实值得反思,而这恰恰也从侧面透视出农业院校“教育供给侧”结构的不合理。可以借鉴的是,近年一些基层医疗机构采取定向委培、政府补贴、签订服务协议等方式,在医科高校培养社区全科医生。因此,实施“订单招生”不失为学农的大学生与农村精准对接的有效之法,如此也能扭转教学与现实脱节的问题。

此外,要让专业精神根植于心。毋庸讳言,受现实功利因素的挑战,在当下一些大学生身上已很难看到专业精神了。所谓专业精神,不仅是对本职工作的专注、敬业,也体现为超越功利和世俗的价值和信念。因此,当前高校尤需对专业精神进行着力培育和塑造。对于高校而言,培养学生专业精神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和根本出发点;对于学农大学生而言,培养其专业精神是对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

不难看出,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二者缺一不可,但某种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既然选择学农,就要修炼服务“三农”的献身精神、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吃苦耐劳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自强不息精神、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淡泊名利精神,术业有专攻,学成而报农。

人才兴则乡村兴。只要念好“招才经”“引智经”,把政策落到基层,落到实处,把专业精神涵盖到教育中,就能吸引学农的大学生在广阔的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从而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注入强劲力量。

新闻推荐

快乐的根源

◎王明华有些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有为善向上的热心,有向往美好的童心,有做好自己的本心,有大公无私的宽心,有助人为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