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我抽你”抽到谁的痛处

来宾日报 2019-05-13 10:37 大字

近日,北京某书店内一名小男孩大声朗读英语,由于店内读者都十分安静地看书,男孩的举动影响不小。一旁的工作人员善意提醒,该男孩却指着工作人员鼻子骂:“信不信我抽你!我要投诉你!”一名戴口罩的女士疑似孩子家长,未有任何道歉举动,只是在强调“他还是个孩子”“你别搭理他,你忙你的”。(5月10日《新闻晨报》)

男孩子小小年纪,就如此“自尊”,如此“维权”,如此“凛然不可冒犯”,其骄横、无理和霸道哪能用一个“熊”字遮掩得了!“熊孩子”的行为,表面上看,似乎就像上述那名戴口罩的女士所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大人不要跟他计较。而实际上,这涉及到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和法规教育这一现实问题,也是关系到孩子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非同小可。

“熊孩子”问题,如果不重视,任其自由泛滥,很可能为其日后成长成才埋下诸多隐患和危机,最具典型性的可能是“我爸是李刚”这一事件。事实上,追根溯源,几乎所有由“熊孩子”引发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司法案件,都与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态度方法有直接关联。毕竟,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不懂事,这是事实,那么家长就有责任和义务让孩子“懂事”——懂得尊重他人、遵守秩序、遵守公德、敬畏法律。都说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有家长的影子,因此还是那句老话:“子不教,父之过;女不淑,母之过。”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言外之意,就是要求每一个家长,不但要“爱孩子”,还要“教孩子”。道理虽简单,人人都懂,可在正确处理“爱”和“教”的关系上,一些家长明显出现偏差,不能统筹兼顾,尤其在对待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时,往往以“爱”代“教”,陷入“溺爱”的漩涡,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孩子就很可能由当初的“熊”,一步步滑向“蛮、横、凶、恶”的深渊。众所周知,前几年,某著名歌唱家因过分溺爱导致其儿子犯罪入狱,就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让我们共同发力,让所有家庭的“熊孩子”都变成“雄孩子”。□莫思委

新闻推荐

我国网络文学作者已逾1400万,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彰显

据新华社杭州5月12日电(记者冯源)《隔河千里,秦川知夏》是以玄幻小说见长的唐家三少最新创作的大运河题材作品。在第二届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