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领受并反抗人生所有的悲伤

济南时报 2019-05-10 14:13 大字

□钱欢青

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一个元气充沛的整体,就像一幢雄壮精美的古建筑,构件很多,数不胜数,汇聚到一起,都指向同一个饱满的情感,如同高耸入云的巴黎圣母院尖塔。《何以为家》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开始几个舒缓的俯拍镜头,街道、房屋、成群的孩子,迷宫一样的城市,低沉又饱含深情的大提琴随之响起,像一个领受了人生所有悲伤后的智慧老人目光里一缕绵延的爱与悲悯。

影片以倒叙的手法,不断在庭审现场和现实生活间闪回。从监狱走向法庭,双手铐着手铐,12岁的男孩,用刀捅人。当法官问他还想要干嘛时,他说要“状告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一切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闪回的现实生活于是开始解释法庭上的一切——12岁男孩赞恩给一个开商店的商贩打工,还卖水果饮料,想上学的梦想被父亲阻断,因为生活已经让这个家庭挣扎在生死边缘。赞恩最喜欢11岁的妹妹萨哈,当妹妹被强行嫁给商贩时,赞恩终于愤怒离家。在一个游乐场,他被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黑人母子收留。然而同样因为没有身份,这个风雨飘摇的临时之家也终于被击得粉碎。正是在回家寻找自己身份证时,赞恩听说萨哈嫁人不久就死了,他从厨房拿起一把刀要去捅那个商贩。影片没有呈现赞恩捅人的镜头,事实上,赞恩要捅的,是万恶的生活,那把刀是控诉,是反抗。

赞恩一家和收留赞恩的黑人母子都是难民。影片的好处在于用非常细节化、生活化的镜头,呈现了片中人物看不到任何出路的苦难境遇,在这苦难中,细微的欢乐就更动人。比如赞恩用一块玻璃反射邻居的动画片逗乐婴儿,他带着婴儿去洗车行洗澡。面对糟烂生活、无边苦难,12岁男孩赞恩的反抗因与其年龄不符而更显动人。尤为令人震动的是,母亲去监狱探视赞恩,告诉他自己又怀孕了,母亲以为,新的生命可以填补萨哈的离去。此时赞恩怒斥母亲,愤而离开——在赞恩的眼里,这是对妹妹生命的冷目无视。

“世间众生,谁不都是在一生里上下颠簸。到了最后,才明白自己不过是个玩物,不过是被造物者当作傀儡,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徒劳中度过,直至肉体与魂魄全都灰飞烟灭?”作家李修文认为,“但是,有一桩事足以告慰自己:你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剩下。你至少而且必须留下过反抗的痕迹。在这世上走过一遭,反抗,唯有反抗二字,才能匹配最后时刻的尊严。”

新闻推荐

患病老人走失 交警送他回敬老院

本报讯(记者曾可嘉)“我们看见他一个人反复横穿公路,非常危险,就赶紧去把他扶到路边。”近日,旌阳交警大队民警在巡逻时,救助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