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以笔为杖跋涉横断山 读李贵平《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

南充日报 2019-05-10 01:55 大字

◎魏振强

“它有一种纯精神的性质,一种使你感到不安、感到新奇的精神,把你的幻想引向前所未有的路途,把你带到一个朦胧空虚的境界,那里为探索新奇的神秘只有永恒的星辰在照耀……”这是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一段话。我认为,用它来描述李贵平新著 《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给人的印象,也是相当妥帖。

茶马古道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远征古道,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由于现代公路的出现, 现代传播方式的出现, 旅游项目的开发、 自然村落的拆迁等,茶马古道的线路遗迹遭到严重破坏。于今人而言,这条“天边”的古道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存在。 尽可能还原古道的骨骼和肌理, 让读者真切领略千年古道的前世今生, 为学界研究提供另一种文本———不仅需要勇气, 也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 更需要敏锐的眼光和深切的人文情怀。

李贵平在文本的选择和切入方面表现出他极大的智慧和诚意:截取川藏线中以横断山脉为轴心的近千里古道作为“标本”,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以笔为杖,在烈日或寒风中颠簸, 在悬崖峭壁上攀爬,在冰雪、暴雨中跋涉,进行了数十次的实地探访,展现出探险家的勇气。与在文本选择方面所展示的“机巧”相比,作者在落笔成文之前, 用的却是最 “笨拙” 的方式———满怀虔诚和敬畏,俯身端详、摩挲古道上的石头、“拐窝”(背夫T型拐杖千万次在岩石上戳下的坑)、 茶马司的遗址等每一处实迹;走村串寨,寻访活化石般的马帮后代,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最后的故事和影像; 尽可能在散落的史料中打捞、甄别、择取,时而以旁观者的姿态,客观地陈述、真实地还原,时而以介入者的身份,冷静地描写、动情地议论,让读者跟随他的脚步、视角和呼吸,一同探究、倾听、凝视、沉思,继而生发共鸣。

这种“笨拙”的呈现方式,达到的正是普通读者期待的效果———崇山峻岭之中,险关万重,马、驴、马骡、驴骡的踢踏声和叮叮当当的铃铛声,马夫的吆喝和风马旗的猎猎之声,马帮与土匪厮杀的烟尘和横飞的血肉,人与动物坠落山谷的惨烈和悲鸣,茶马互市的热闹与喜庆……画面栩栩如生,如同“昔日重来”。

绵延四五千里、迤逦于横断山深处的茶马古道, 是先民们在千余年来以生命相搏踩踏出来的漫漫古道。 征途吉凶未卜,为了活下去,跋涉者带着他们心爱的驮畜,仅靠自己的血肉之躯勇敢上路。天空浩荡, 人与动物寂寞的身影那么卑微渺小, 但他们在大地上行走的姿势却是那么伟岸和不屈。卑微、渺小与伟岸、不屈,在李贵平的书中形成强烈对应,不能不说与作者所秉持的人文立场有关。需要肯定的是, 作者凭借着自己丰厚的学养和不凡的视野, 勾勒了一幅茶马古道沿途的民族风情图。 随着雅康高速公路的开通和下半年汶马高速公路的通车,我们相信,对横断山脉纵深旅行、 探险的足迹也会越来越多, 李贵平这本书无疑具有探路和导游的作用。借用茶马古道命名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在该书序言所言:“李贵平的故事建构了一种独特的行走文学形态,这就是深入的行走,瞬间的捕捉,真实的记录。在这样一种行走文学的背后,我感觉到了故事中词与物的力量。 这是在一般记者行文中很难见到的。 这本书也是文化遗产的记录, 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深度旅游和考察手册。”

李贵平供职于一家知名都市报, 近年来,带有他印记的“贵在行走”专栏频繁亮相,受到热捧。他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光明日报》《解放日报》《北京晚报》《旅游与摄影》《旅游》 等名报名刊上发表的1400余篇散文、游记、军事述评及专栏随笔等,可读性强,意蕴深远。这本新著中,贵平不仅展现出他作为一名记者的敏锐和踏实,也展示了他作为一名作家的才华和应有的情怀。在行走中发现,然后沉淀、解读、再现,这是《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的基本形成路径。如果慢慢品读,你会有不安和新奇共生,有恍惚和叹息交织, 有感动和敬意在内心弥漫、蒸腾。

新闻推荐

公共安全底线不容触碰,多点文明礼让

■本报评论员陈曦近年来,乘客抢夺拉拽方向盘的恶性事件时不时见诸报端,而这样的新闻大多也不会烂尾,常以当事人获刑结束。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