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面试 “扒”人隐私应亮起监管红灯
“父母是什么职业”“什么时候要孩子”“购房是用贷款还是全款”……正值春招,很多求职者表示在面试时常被问及个人隐私,虽不想回答,但为了找工作又不得不说。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求职者表示,找工作时完全没有个人隐私可言,很多企业没有“边界意识”“问得没边儿”。(4月30日《工人日报》)
问父母、问配偶、问婚育、问房屋贷款、养老负担、是否为单亲或离异家庭都要如实相告……求职者面试时常常被“扒个底儿朝天”,甚至遭遇“揭伤疤”式提问,求职者在面试官面前俨然成为一个“透明人”,令人尴尬又郁闷。
在最难就业年、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利用资本优势,将求职者的隐私权、人格权抛之脑后。而求职者即便百般不愿,为了找工作又不得不说,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有人辩解,询问求职者的个人隐私是为了预估企业的用工成本以及求职者与岗位的适配度。称如果求职者经济压力过大,就会对企业有过高的期望值,可能会影响忠诚度,这样的求职者很有可能被筛掉。然而,劳动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第十二条: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今年2月,人社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要求禁止招聘环节中的就业性别歧视,不得询问妇女婚育状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法律规章赫然在目,但一些企业就是熟视无睹。
隐私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婚恋与否、何时怀孕产子,自家的经济状况如何等都是公民的私生活,用人单位无权过问与工作无关问题。企业面试“扒”人隐私明显有违公平,属于用工歧视的变种,也是漠视法规,侵犯应聘者隐私权之举。
其实,企业过多打探私人生活,不仅逾越法规界限,也暴露面试官肤浅的专业水平与不文明的企业文化。将应聘者的隐私“扒个底朝天”,容易加重招聘过程中主观判断的成分,不仅使人感到其“好八卦”“不专业”,引发反感,其居高临下、以我为尊的态度也容易产生反作用。毕竟,现代企业更加注重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应将重点放在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专业性、胜任度上来。如果关注点偏离,不仅不能降本增效,甚至可能引发更多争执,对企业的社会评价造成不良影响。
相关部门应对此划出法规边界,亮起监管红灯。政府部门要落实法规,规范企业的用工情况,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措施,从税收、资金、住房、教育、医疗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使其做到依法行事,大力规制或明或暗的歧视用工行为,还要畅通维权渠道,引导、监督和约束用人单位依法行事。同时企业也要遵守法规,担负企业社会责任,建立客观、完善的量化考核机制,厘清了解求职者基本情况与“扒”人隐私的界限。
新闻推荐
超过设计使用年限仍在使用,地下管网复杂涉及多个部门 海口城市路面频繁塌陷,这事到底该怎么管? 专家指出,需要完善问责制度,防止出现问题时责任不清,互相推诿
4月9日下午,海口市海府路与海府一横路交叉口处路面塌陷,塌陷位置长约5米、宽5米。塌陷的路面上出现一处黑洞,让此前路过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