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阴符经》之考证(三)
张凯飞
姜太公文化研讨系列之十九
关于《阴符经》与《易经》。《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易经》出自“百家宗师”姜太公之手(本人在《姜太公与易经的前世今生》中作了详细考证)。明代著名学者吕坤在《阴符经注》中说:“《阴符经》天载之玄秘,三教之心传也。《易经》《道德经》《清静经》皆从此出。”也就是说,吕坤认为《易经》出自阴符经,抑或《易经》和《阴符经》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历代学者认为《阴符经》与儒道有密切关系,清朝名医徐大椿曾说:“阴符赞易之书也。”即《阴符经》是有助于对《易经》的理解,不只是前人所说的“赞易之书”,而是一把金钥匙。此经与易道广大处差不多,包含有极广极深的哲理,历代人们认为它“辨天人合变之机,演阴阳动静之妙”。
《阴符经》中最后一段话:“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在这段话中,特别是这段话的最后,我们不难看出有易经八卦的影子,《阴符经》与八卦甲子相表里,相符合,互为发明。全书自始至终暗喻“阳符”二字之义。首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提醒人们,随时顺应天地自然之道,观天而后行,法于阴阴,消息盈虚,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如此才符合至静之道之意蕴。告诫世人明辨制化的生杀之机,恬淡世情,心神专一,归根复命,时时谨防天之五贼(天既生人,亦能杀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五运阴阳之气四时循环,迭为消长,生、长、敛、藏循环圈,生杀万物者也。春夏为生,秋冬为杀;阳主生,阴主杀。杀即贼也。五气杀人,故名五贼)侵害人体。故要恬淡虚无,抱元守一,如此才能洞察五运阴阳之奥秘,偷夺天之五气,所谓见之者昌也。天地人(万物)之间,永远处于一种互为吐纳交换的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吐纳交换即“盗”之意蕴。“盗”者,暗行、窃取之谓也,所谓福来而不觉,祸发而不知。所以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即宜,三才既安。”人们只要虚怀若谷,以静观动,遵循“八卦甲子”天运规律,行藏举止皆符“诸仁”“诸用”,则道之佑我,观、执由我了。可见《黄帝阴符经》中心思想是告诫人们遵从天运自然造化之道,于阴阳消长、生死之理,明了五行生克制化之机,在修炼身心、理政、治国、统兵等等诸方面行藏举止都要密吻道数、人天合一。
当代易经学者陶卫伟“论《易经》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时代意义”中说:易经哲学中的世界观有一特点,即认为天道和人道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易传》有很多地方讲易道无所不包,认为包含在易经中的原理具有普遍性。《系辞》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准的意思是等同,弥纶是遍包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易经中的道理与天地齐等,普遍包括天地之道。《说卦》则具体说明了道的含义:“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并且以天、地、人为三才,认为六爻象三才,上两爻象天,下两爻象地,中间两爻象人。从卦爻象的起源和性质方面说明易道无所不包,具有遍包无遗的普遍性。后来的思想家们多据此认为易道是关于天人之道即关于世界根本原理的学问。虽然他们对天道和人道赋予了各不相同的具体意义,但概括起来又具有共性。他们所讲的天道大多是指自然现象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而人道则是指人立身处世,增德寡过,以便遇事避凶化吉的道理,也包括人事及社会变化之规律。阴阳和“三才”的辩证关系是《易经》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贯穿始终的,是和《阴符经》内在“道”的基因是相通和一致的。更甚至有人发现了更大的“秘密”:《阴符经》中“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这段话不就是说《易经》吗?诚然,“自然之道”“八卦甲子”“阴阳之术”“象”不正是概括了《易经》的“魂”吗?
由此推之,《阴符经》跟《易经》不仅同根同源,都是姜太公的盖世之作,而且,《易经》在《阴符经》之前,《阴符经》在其之后,其哲学思想相比《易经》更加浓缩和概括。两部黄老道作品产生年代相同,文化“基因”想通,作品思想高度相若,在商末周初的人君中,正是“百家宗师”姜太公,能以天道的高度俯察世事洞明幽微,百战百胜,辅佐文王摧枯拉朽成就了中华民族新的纪元。
新闻推荐
尊敬的家长:五一节将至,衷心祝愿你们节日快乐!为了使您的孩子度过一个充实、安全、愉快、文明的假日,特向您提出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