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受访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心理卫生协会 吴丽娟
本报记者 吴萍
生命教育是我们成长的基本教育内容,但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容易被应试教育所淹没,这种畸形的发展导致人们对生命教育的漠视。它不仅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同时,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能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数天前,上海浦东新区,年仅17岁的职高二年级男生在卢浦大桥引桥处跳桥身亡。根据新闻报道,当天他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回家路上又被妈妈批评,一气之下趁车停在路中间时突然跳桥自杀。监控视频中显示他的妈妈紧随其后想要抱住他,但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与同学发生矛盾,被母亲批评了几句。”——这么轻描淡写的几个字,全程不到5秒,一个少年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留下他的妈妈瘫坐在地上锤头痛哭,而这五秒也会成为她的噩梦。
在这里,我们不能去指责这个痛失爱子的妈妈,也不能去怪因一时冲动而一跃跳下的孩子,他们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不知道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也无权去责怪是谁的错,导致悲剧的发生。留给我们的,是如何避免这样糟糕的事情再次发生。
“可悲之处,在于对死亡的认知不成熟”
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报告,其揭露出来的数字非常可怕。“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超过半数的自杀行为,从意念到实行不到15分钟。”
这些年,越来越多未成年人自杀的新闻进入我们的视线,这些悲剧让我们意识到,当孩子没有足够强烈的“求生欲”,当父母不把提升孩子的生命欲望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那些关于成绩、升学、名校、未来的话题其实都无从谈起。
“青少年自杀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对死亡的认知还很不成熟,他们尚未建立起对这个世界完整的认知体系。当某个人、某件事给他们施加的恐惧积累到一个临界点,就能轻而易举地超越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心理卫生协会吴丽娟表示,教育孩子,不能一味溺爱,也不能随意打骂孩子。我们需要有更具体的方法来帮助父母,去避免发生这类悲剧。
教育孩子不能用语言暴力,爱的表达需要方法
语言暴力,是破坏家庭的第一大元凶。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那种对心灵的伤害,会伴随我们很久。那个在桥上停过两次车的妈妈,应该知道开车不吵架、吵架不开车的道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她能够先放下对错,接纳孩子的委屈,等到孩子平静下来,愿意对她敞开心扉时,再去和孩子讲道理,帮他分析他错在了哪里,效果会好太多。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认为父母“侮辱式”“打击式”“贬低式”的言语暴力在所难免。虽然理论上知道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重要,又总会忍不住贬低孩子。本着“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心态,也不觉得有太大的问题。
的确,父母爱孩子的本心毋庸置疑,然而,主观的爱的表达未必等于爱的接受。吴丽娟说,从父母的角度讲,无论他们做什么,逼迫、贬低、吼骂、责打……无不是爱的表达——“我都是为了你好”“如果不是因为爱你,我才不会这样对你!”。
然而,孩子的感受却不是这样,他们看到的父母的具体言行,感受到的是这种言行对他们的伤害。爱孩子,需要做到言语、行为与本心一致,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他们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伤害更令人痛苦。“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学会不加评判地好好说话,可以让你的爱自然流露。”
生命教育很重要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方面,父母都努力“富养”孩子,为他们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却忽视孩子的心理状态,导致孩子没有足够的韧性面对挫折。父母们往往更关注成就、成功、成才,却忽视挖掘孩子成人的根本动力,导致他们对生存本身产生困惑。
“在孩子的世界中,从他刚出生时,他们与世界的联结可能就只有父母、几件心爱的玩具,随着生命的展开,他们才开始有了自己的爱好、社交、目标,他们与世界的联结越来越多。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如果被允许、鼓励去和世界发生多种关联,那么他就像一颗种子深深根植于大地,生命的意愿强大无比。”吴丽娟说,我们不能把孩子的生命当成理所应当存在,而忽视年轻的生命本身的脆弱。作为父母,帮助孩子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联结刻不容缓。(G)(2)
新闻推荐
□赵文君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近日圆满收官。这场由13部门联合开展的治理行动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高压监管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