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视线的“购粮本”
□周元桂
民以食为天。在计划经济年代,票证口粮是与严密的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的。城市供应户口的“城里人”和农村户口的“乡下人”之身份区别,主要体现在有无“购粮本”。其时城里凭“购粮本”有限制的计划供应口粮,群众戏说是吃“皇粮”,是城里人的一种骄傲。农村人不能吃“皇粮”,与城里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等级之分。
在那城乡差别明显的年代,户口的城乡之别,曾隔断了多少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购粮本”就像一条天河,拆散了无数对牛郎织女。许多青年男女相爱,后因一方是农村户口,世俗的偏见,家庭的阻力,“风刀霜剑严相逼”,恩爱的情侣,只得劳燕分飞。还有一些农村小夫妻,一方通过努力,抓紧机遇成为城市供应户口之后,就成为负心人而抛弃了另一方。这一现象,以男弃女的陈世美现象为多。
那时,农村人想获取“购粮本”而跳出“农门”非常难,除非有幸得到招工、顶职或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恢复高考之后,青年人主要靠发奋读书,求得金榜题名而摆脱农村户口。其时很多知识青年,尤其是回乡知青,视此为金色的梦,趋之若骛,祈望能通过上大学(或中专)转户口,拿到“购粮本”。
到了计划经济年代,时令政策网开一面,城市供应户口的已婚女子(即便男方是农村户口),子女的户口跟娘走而凭“购粮本”吃国家供应粮。反之,若为男城女农的户口状况,子女的户口也只能随母走而统为农村户口。故而,那时年轻的男性大学生们找对象,尽量找有工作的女青年。但彼时能如愿者很少,于是他们大多退而求其次,找个是是城镇户口的女青年为妻。还有一些两求都难能如愿者,才“委屈”地找个“农”字号的“村姑”为妻。
到了重知识、重人才时期,国家先后为那些伴侣和子女为农村户口的高、中级知识分子解决农转非问题。教育界受益者众多。此政策使他(她)们摆脱了后顾之忧,曾振奋了许多人。美中不足的是,这一优惠政策,农村户口的父母不在照顾之列,本人因此曾尴尬过。其时,我夫妻俩和我父亲都是国家教师,购粮本上的供应对象只有我们仨和两个孩子,唯独老母亲不在内,她仍需吃农村口粮。本人虽是第一批副高职称,却带不动母亲头上的一个“农”字。直到中级职称的父亲有被照顾资格时,母亲才得以和我们全家人一起在“购粮本”上团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已过渡到市场经济时代,农贸市场上的粮食和农产品盈盈然压市起来。那如同户籍上金子招牌的“购粮本”,才逐步走出人们的视线,于不经意间被废弃了。如今提起“购粮本”,青少年们已不知为何物?只有它那时代的烙印,偶尔被中老年人在忆旧时提及。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购粮本”退出历史舞台,粮食充足了,随之而来人们浪费粮食的现象,也随处可见了,其奢弃乱倒餐饭的情景,令人痛心!这种现象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畸态,是国人的一种耻辱,显然,理智的做法应是:珍惜粮食的道德观念不能丢,我们要以一种危机的意识,呼唤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圣然回归!
新闻推荐
议论风生“化不利为有利”,挤掉小作坊身上存在的安全隐患,将“各自为战”、野蛮生长的小作坊纳入“正规军”,无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