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有拖延症是“病”,得治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199所高校的大学生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7.1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或偶尔有“拖延症”。就连吃晚饭这样日常的事,有人都能拖到晚上9点,比如杨小米,再饿也“拖”不动习惯性“床上瘫”的自己。(4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患有“拖延症”,这显然不是一个良好的习惯。轻则,耽误正常吃饭、休息,影响身体健康;重则,耽误学习,影响学业乃至毕业和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比较严重的“拖延症”,拖延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惯性,那么指望走上社会之后能在短时间之内改掉非常的不切实际。这将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甚至交不到朋友、丢掉工作,进而会打击一个人对生活的信心,带来种种失望、挫败、痛苦等。换言之,“拖延症”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学习、交际和工作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后果相当严重,不可小觑。
事实上“拖延症”,归根结底是一种“病”。大学生患有“拖延症”说到底是“生病”了,而不是他们真的如报道中所说的没有诚信、道德存在问题。《拖延心理学》在前言部分明确写道:“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根本而言,拖延的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
既然大学生患有“拖延症”也是一种“病”,那么就必须医治,不能简单地把“拖延症”当成一种普通的不良生活习惯对待,也不能放任“拖延症”在大学生中蔓延。首先,大学生自身要清醒地认识到“拖延症”的危害性,要不断加强自律,当个“行动派”,自觉逐渐改掉“拖延症”这个坏毛病。其次,高校对患有“拖延症”的大学生,要给予必要的帮助,以及用严厉的校纪校规倒逼大学生改掉身上的“拖延症”。再者,对重度“拖延症”的大学生,高校、老师应当引导他们选择就医,通过科学方式、医学手段进行心理救济和治疗。
新闻推荐
公益法治微电影《回家》杀青 由河东区司法局投资拍摄,展现多项司法行政职能
本报4月22日讯(记者张慧通讯员刘宗云季凌飞)由河东区司法局投资拍摄的公益法治微电影《回家》近日关机杀青。这部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