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一个资深保健品迷的自述

德阳晚报 2019-03-26 09:46 大字

□秦文彩

我算得上是一个资深保健品迷了。上个世纪90年代保健市场初起,各种新奇的保健产品披着神秘的面纱逐渐问世,当时我正生着一场大病,就把那些保健产品看成了一株株救命稻草。最先是风靡一时的摇摆器,当时的全国统一价是3900元,这在那个年代可是不菲的价格,然而我硬是不顾丈夫的反对将多年积攒的血汗钱拿去换了那台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东西。紧接着又是五花八门的保健鞋,我虔诚地按照说明去穿那些鞋子,定时往脚心涂抹药水,一双名为健妮的保健鞋,只有一扎长,前面尖尖的,穿上半个脚跟悬空着,一点也不舒服,还卡得有些疼,但我依然坚持天天穿它。然而还没等我穿出什么感觉来,那健妮就稀松地呈现出一副破烂相了。我一层层地把它撕开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玄妙机关,可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些普通的做鞋材料。就这样一双连10元钱都不值的布鞋竟然花了我160元!不久摇摆器又被曝光了,我一气之下将那些原先视为宝贝的东西统统打入地下室的角落。

按理说应该接受一些教训了,可每当知道又有什么新的东西出现时就又燃起了希望,总觉得如果不试就会失去一次康复身体的机会。就这样我先后服用过脑白金、核酸、蜂胶,喝过弱碱性水,穿过远红外线内衣、袜子,用过托马琳床上用品,好医生磁疗水杯……等等。

我不仅是一个保健品消费狂,而且还被聘去当过保健专家,专为中老年顾客讲保健课。我只是个普通医务工作者,并不懂保健,在台上所讲的不过是根据所给资料照本宣科而已。整个讲课过程都要围绕着某种具体的保健产品对顾客进行循循善诱,让该产品深入到顾客的脑海里。我讲完是老顾客上台现身说法,说自己用了该种产品效果如何如何的好,自然每个上台的顾客都会有一份礼品相送。接着是员工和顾客交流,员工们都以使用了他们产品的顾客作例,如张叔叔患高血压多年,自从用了这个产品后血压一直稳定,现在降压药都已减量,慢慢就可以停用了;李阿姨原来一到冬天就感冒,可今年整个冬天出门连口罩都不带也安然无恙。还有王伯伯,高大爷……他们所举的顾客往往都在会议现场,当叔叔阿姨听到提及自己,便立即心领神会地转过脸来微笑着点头,表示所讲的情况都是真的。经过这一关关的洗脑攻势,许多顾客恨不得马上就把这款保健品买回家。犹豫的顾客有员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开导:叔叔阿姨,钱是身外之物,身体是自己的,身体好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年轻人现在是挣钱吃饭,你们则是吃饭就挣钱,只要有个好身体就什么都有了。真是句句话都说在理上,叔叔阿姨不再犹豫,当即横下心:买!

“专家”其实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正在应用产品的顾客突然发生了脑血栓,脑出血或血糖居高不下,或身体其它方面的问题,便来咨询我这个“专家”,我只能煲以安慰粥,让他们不要着急,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十多年的老病哪能一下就可控制,得有个过程,其实这些空洞的套话就连我自己也无法被说服。

回想那些年来我为保健产品还真是花了不少冤枉钱,可身体并没有因这些产品的保驾护航而一帆风顺,总是触礁。随着年龄的增长该有的老年病,什么高血压,冠心病,骨关节病,腰腿疼,头晕头疼等等几乎一个都不少,商家曾信誓旦旦,保健产品的最大作用就是能把人拦截在去医院的路上,可它们拦截住了吗?没有。我的头晕,头疼不仅没有一点好转而且越来越重,只得一次又一次住进医院。

通过这些年的保健之路我深切体会到,有质量保证的保健品对身体固然是有一定好处的,但它也只是起辅助作用,绝对代替不了药物。至于那些鱼目混珠的所谓保健产品就更不用说,弄不好还会损害健康。好身体要靠良好的心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膳食和适量的运动,不能寄希望于保健品。如果生了病也应当去看医生。

如今混乱的保健市场,严重地干扰着中老年群体的生活。为了规范保健市场,国家已于今年1月8日正式启动了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的“百日行动”。作为中老年群体应积极地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如今好多保健推销商的经营方式已从公开转为隐蔽,采取迂回战术拐弯抹角地以什么老年协会搞活动的名义,或者办什么卡,或者超市买打折商品,或免费领鸡蛋,鞋子或挂面等等为诱饵来吸引中老年人前往。因此,老年人最好不要去轻信街头那些小广告,不要随便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去领免费礼品,也不要抱着好奇和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只是去看一看,一旦去了有时往往就左右不了自己。只要我们老年人都拒绝那些小恩小惠,那些名不符实企图牟取暴利的保健产品就没了市场。

新闻推荐

安全教育进校园

3月25日,是第二十四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西苑社区联合平湖街道司法所、社区派出所在四村小学开展了禁毒、反恐、反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