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多方合力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 解开湖州“农民大学”亲民密码

大众日报 2019-03-20 05:48 大字

更多融媒体报道内容可见新锐大众客户端地方频道及大众在县微信公众号,欢迎下载并关注。更多融媒体报道内容可见新锐大众客户端地方频道及大众在县微信公众号,欢迎下载并关注。

年近50岁的邱勤林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经济开发区的一名普通农民,但在当地非常有名。

作为湖州农民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在读大学生,他靠着从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建起了占地380亩的蔬果园,成立了源升泰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在湖州市的乡村田野,像邱勤林这样的农民大学生还有很多。2010年4月,由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市农办、浙江大学联合发起的湖州市农民学院正式创办,而它也成为了全国首家地市级的农民学院和农民大学生的摇篮。

随着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也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不同于普通培训存在的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湖州农民学院制订了“学历+技能+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解决缺乏系统教育、重技能轻理论等问题。第一层面是学历教育,农民学院结合电大开放教育“一村一”项目,依托开放教育网络平台,对符合毕业要求的农民大学生授予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文凭;第二层面是技能教育,在职业技能鉴定部门配合下,依托教学实践基础,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考试,帮助学生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第三层面是创业教育,在抓好学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学院认定培育一批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给予政策扶持,并由专家教授结对提供创业指导服务。

在专业设置上,学院充分结合了当地的产业特点,设立了畜牧、畜牧兽医、园林技术、茶叶生产加工、园艺技术、淡水鱼养殖等6个纯农专业和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观光农业等4个涉农专业,并邀请浙江大学和当地的农业专家撰写教材。而在培养方式上,湖州农民学院更是独辟蹊径,通过建立一支由浙江大学、湖州市农技推广员、职业技术学院研究人员和乡镇农技推广员组成的“省市校乡、农科教技”四合一的专家教师队伍,给每个在读农民大学生,配备一名浙江大学的指导教授和一名市县的农技推广专家。

有学上,有学历拿,而且花钱少。采访中,邱勤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农民如果要念完专科,一共要6000元学费,这其中,政府承担了3000元,学院承担了近2000元,我们个人只要出1000元左右,就能完成所有课程。”

管理机制有创新,资金投入有保障,在办学理念上,湖州农民学院更是动了不少脑筋。除了依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大学外,农民学院还建立分院、设立教学点,目前市直属教学点累计达到了10个,充分满足农民学员就近学习的需求。

培养的是农民,壮大的是产业。如今,这些农民大学生大多成为了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不仅拥有自己的产业基地,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吴兴区八里店镇农民费明峰只有初中学历,当他听说湖州农民学院招收畜牧养殖专业的专科生时,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农民学院为其指派了湖羊养殖专家,他在专家的指导下也成为了科研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撰写了优秀的专科毕业论文,他的明峰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更是带动了124户农民一起致富。

而观光农业专业的大学生杨龙英,则在结对特聘教师的指导下,将长兴县当地的土特产银杏进行提取,设计开发了名为“银杏果晶”的保健食品,有力提升了农家乐的营销能力与品牌建设水平。同样,赵火江、茅新泉、闵建强、蒋文英等农民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全部都被收录在了全国优秀农业期刊里。从地头到课堂,走出校门奔地头,这些农民大学生正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有力抓手和有生力量。

新闻推荐

“求夸”功夫在群外

近日,各类夸夸群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不少高校的学生建立了各自学校的夸夸群。在夸夸群内,被人夸奖是家常便饭。例如,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