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三化”促高质量发展
选煤厂远程在线监控。本报通讯员 刘海燕 本报记者 何雪峰 摄
花园式矿区宁静祥和、一尘不染,600多米深井下灯火通明、清新整洁,矿工们穿着防水工作服,戴着白毛巾、防尘口罩和防护手套,遥控操作着现代化综采机械,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煤黑子”形象已经成为历史。
日前,记者走进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多个煤矿,感受到全新的气象。近年来,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推进“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采取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走上了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井下生产机械化:
从劳动密集到技术密集
过去由于装备落后,矿工动用传统工具奋力采掘,人海战煤海。然而,记者日前来到数百米深井下,随处可见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场景,井下矿工数量大幅减少。
在祁东煤矿一处煤壁边,一名矿工正手持遥控器,认真操作着大型综采机械。随着旋割设备的运转,煤层整块脱落,被输送皮带运到井上。“现在一两个人操作一台机器,一天就可采掘万吨左右的煤,比过去人工采掘出煤多得多。”这名矿工说。
“煤矿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让我们的井下作业人数减少了一半以上,不仅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生产安全也更有保障。”祁东煤矿一位负责人说。井下掘进之前要打眼放炮,需在炮眼中塞入炮泥。3年前,工人们都是用手工捏制炮泥,由于工作量很大,许多工人捏完炮泥后,手部肌肉僵硬,吃饭时都握不住筷子。近年来,技术人员自主研发出液压炮泥装置,获得了国家专利。工人只需将泥巴倒入装置后端的漏斗中,装置的前端就会像出香肠一样挤出标准化的成品炮泥。“这个装置发明出来之前,每班需4人操作,半天制作的炮泥只够一个班使用。现在,仅需两人操作即可制作供3个班使用的炮泥,不仅生产效率高了,而且放炮效果更好了。”掘进工人赵亮说。
为不断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实现安全高效生产,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各个煤矿加大技术改进力度,不断攻克技术难题。走进钱营孜矿运输区“邵明建劳模创新工作室”,12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实物展示让人眼花缭乱。其中,7项技术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为煤矿创造了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2016年以来,集团公司采煤系统全面实现综采机械化,彻底淘汰了传统工艺,简化了生产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单产水平同比提高了17%以上。”皖北煤电集团公司负责人说。
维修保养智能化:
从“有病才治”到“防患未然”
一个煤矿有几千套机电设备,按照传统管理模式,往往到出现故障时才发现问题,开始维修。然而,记者来到钱营孜矿“MIS管理系统”智能平台,只见矿井任何一台设备的运转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都实时显示。设备需要加油或保养了,系统会自动弹出预警式提醒。保养和检修情况全部录入电子“健康档案”(设备信息台账)。
“依靠这个智能平台,相当于给设备请了一位‘智能管家’。”钱营孜矿设备管理中心技术员刘洪涛说。由于人工检修存在短板,过去,设备“病马拉车”都难以发现,烧电机事故时有发生。现在,由于及时保养、维修,避免“小疾”拖成“大病”,设备减少了故障率,延长了使用寿命,安全性、可靠性大大提高。
去年以来,钱营孜矿借鉴汽车“4S”店管理理念,设计开发出这套“MIS管理系统”,实现了设备档案、定检计划、故障记录、设备备件、设备移交、运行状态6个方面的智能化管理。通过这个系统,全矿的8大类、6530台(套)设备建立了“健康档案”,分门别类、统一编码,建立伴随终生的“电子身份证”,实现设备信息“一点通”。
记者来到井下中央水泵房、中央变电所、采区变电所,只见全都因实现智能化管理而无人值守,而几年前这里还需要许多人日夜值班。由于实现机电设备可视化监管全覆盖,机电管理人员可远程监测皮带、大泵、变压器、绞车运行的状态和相关参数。
钱营孜矿还开发出一种手机软件,让全矿管理人员都可以在手机上查看关键设备运行状态,实现全天候监控,既强化了生产过程控制,又使管理简单便捷。
物流管理数字化:
从“家具房”到“网上库房”
物流管理从粗放到精细,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经历了从“家具房”到“井口超市”,再到“网上库房”的“三部曲”。
几年前,公司几乎每个矿井都设有约20个库房,里面摆放各种生产所需物资和工具,称之为“家具房”。由于多处堆放,多头领取,闲置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矿上取消所有“家具房”,在井口统一建设大库房,生产人员下井前按需领取物资。由于库房紧挨井口,全天候值班,类似“24小时便利超市”,因此被称为“井口超市”。
在任楼煤矿的“井口超市”,记者看到,各种材料和工具应有尽有,班组人员下井前,按照任务需要在窗口领取材料。只见每种材料上都有二维码,材料管理员张琳在发放材料时,用扫码器对准二维码扫一扫,材料名称和价格就显示在电脑中。这些信息记录在相关生产部门的“电子档案”中,便于全程监管和财务结算。“物资随用随领,按需领取,不仅减少了领取环节,而且杜绝了材料浪费。”张琳说。
为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去年以来,钱营孜煤矿启动“物联网+”系统,生产部门需要什么物资,通过网络下单,物资管理部门两小时内将所需物资送达目的地,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记者走进钱营孜矿“物联网+”监控室,只见大屏幕上分出许多小屏幕,实时显示所有车辆和物资的运行轨迹。这时,屏幕上跳出一个“订单”:井下开拓区申请“喷浆料、水泥、速凝剂”等材料,要求当天12时前送到。得到指令后,后台人员立即网上通知专业装料员将相应材料装车,2小时内保证送达指定地点。“‘物联网+’系统、快递式服务,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全矿年节约人工成本57.6万元,车辆成本投入降低约50%。”钱营孜矿负责人说。
本报通讯员 刘海燕 本报记者 何雪峰 摄
新闻推荐
拎酒瓶上公交还邀司机喝一杯 男子一身酒气睡到终点站又在值班室睡到下午酒醒
监控录下喝酒男子。本报3月18日讯(记者赵波通讯员杨正)酒后拎着酒瓶上公交,男子邀请司机下班后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