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禁止未成年人担任网络主播”应成共识

济宁晚报 2019-03-06 10:18 大字

■本报评论员 陈曦

201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青联界别”关注网络直播中的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建议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对未成年人担任网络主播作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已达4.25亿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网民中经常观看直播的比例分别达到6.4%、18.3%和20.5%。由于直播平台门槛较低、审核不严,经常出现不宜未成年人观看的不雅内容,而直播弹幕和评论区也经常出现“毁三观”式的污言秽语,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一些沉迷于这类直播的未成年人,只看到了某些低俗主播出名快、赚钱多的一面,除了艳羡之外,很可能积极效仿之,小小年纪就置学业于不顾,投身网络直播行当,梦想着一夜成名暴富。

在一些直播平台上,未成年人主播不仅确实占据一定比例,而且还吸引了不少的流量关注。这些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在直播中往往不经意就泄露了真实的姓名、学校和家庭住址等信息,还会在“粉丝”的诱导和追捧下做一些出格的事,以获得更多的点赞和打赏。而有的“粉丝”本身也是未成年人,他们用于给心仪主播打赏的费用除了来自于零花钱之外,还有可能系骗取、盗用父母网银资金而来,类似的新闻屡见于报端。

“青联界别”建议禁止未成年人担任网络主播,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课堂上,而不是网络上;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世界,不是逐渐迷失在直播的光鲜亮丽中,向往着“出名要趁早”。

事实上,禁止未成年人当主播,不可能只是依赖于未成年人自觉对直播说“不”,而是需要直播平台明确主播准入条件,把年龄限制放在第一位,并制定合理的主播申请测评制,完善对主播资质的审核,甚至可以动用人脸识别,防止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身份信息注册主播。

对直播平台而言,有些“红线”是绝不能触碰的,保护未成年网络安全应成为平台应尽的社会责任。青联建议在直播网站或软件中开设“家长控制模式”,限制未成年人打赏、充值、提现等,就是想从资金流动方向上管住孩子的手;从技术方面来看,这并不难实现,就看直播平台愿不愿意去做了。试想,如果对未成年人实施“控制”,或会对平台的流量和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从孩子身上赚“昧心钱”,平台就真能赚得安心么?社会影响太坏,同样会让平台未来的发展蒙上阴影。

我们期待着,网络直播行业协会能尽快建立,积极配合政府监管,加强主播资质和直播内容的审核,促进优质内容的分享,打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直播环境;我们同样期待,学校和家庭能够共同关注孩子的上网安全问题,教会他们在科学上网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

新闻推荐

一朵开在寒冬的菊

在萧条的视野里一朵菊,在沉寂的寒冬突兀绽开在角落一处,挺着身姿鲜亮得刺眼那少女般的羞涩与惊慌与这个季节背道而驰我想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