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才是塑造孩子的最大力量
■本报评论员 扈宏毅
全国两会期间,家庭教育话题讨论十分火热。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女教师娜仁图雅建议,把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国政协委员谢文敏提出,家庭教育不只是“家事”,亟待立法明确。全国政协委员、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在谈到青少年沉迷手机现状时也表示,很多家长要反思,是不是因为自己懒,才会让孩子玩手机去解放自己。
代表、委员们关注家庭教育,这或多或少跟当下一些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把教育的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老师有点关系。没有家庭不望子成龙,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如何在生活点滴中教育和培养孩子。社会上但凡责任重大的职业都需要从业者经过严格的考试,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上任,尽管没有人被要求只有获得了家长资格证书才能成为父母,但事实上父母的责任比其他任何职业都要神圣。
有些网友说,现在的家长管的已经很多了,每天还要辅导作业,老师的工作都做了,这还不够吗?辅导作业的确让很多家长感到疲惫不堪,但所谓的家庭教育,不是把学校教育的一套转移到家中,不是让家长扮演老师的角色,也不是只为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耗费心力和给予金钱投入,而是用高质量的陪伴和良好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在富有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善良快乐的人。
时下人们对家长群体的失望,多源于那些没有规矩、娇生惯养的“熊孩子”给人带来的各种烦恼。其实,一直以来家长们过于关注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社会生存法则中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孩子能够合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具备待人接物的良好教养,遇到困难时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及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都被视为成功的重要条件,而这些品质的养成首先需要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每一个缺乏教养的“熊孩子”背后,其实是一个不懂何为教养的家长,一个轻视了原生环境的家庭。
就少年儿童迷恋智能手机和网络游戏而言,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家长行为的投射,或者是由家长的问题间接导致的。有些家长本身就是手机迷、游戏迷,一有时间就低头刷手机或玩电脑,孩子很难不去模仿;有的家长对孩子玩手机不以为意,并以给孩子买最新款的手机来表达爱子之心;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活漠不关心,孩子熬夜玩手机、打游戏自己却全然不知;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反而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做出过激行为。
拿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给予孩子友善和关爱,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身为父母最基本要求。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很多父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赚钱上,未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或者想要做好父母却往往掌握不了正确的方法。
进一步完善制度,从多个方面重视家庭教育,想办法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情,所有家长都应该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资质。说到底,学校教育只是阶段性的,而家庭教育却不只是一代人的问题,它意味着家庭的长远未来。
新闻推荐
记得以前说过,18岁的时候,一定要哭一场,以纪念那些即将逝去的纯真与美好,从此步入成年人的斑驳世界。当然,18岁的时候,我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