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与《周易》的前世今生(二)
张凯飞
2.从《周易》成书的背景看
金景芳教授针对司马迁“文王说”提出两大疑点:一是如按照司马迁所说“盖西伯拘而研《周易》”,“他在狱中,可能整理了大量前人的卜筮资料,形成一些东西,但问题是,在监狱里,他是如何得到编辑书籍用的大量的资料呢?”面对漫无目的的“天道哲学”求索之路,需要的东西实在太多。要知道,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发掘中,光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就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内容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海量的资料如何获得?何况《易》更源于天文,如此种种显然文王不具备“作案”条件。换言之,即便文王可以调兵遣将有此条件,文王有此心情吗?一个西伯候,一个方国之君,别离了宫廷百官,别离了江山百姓,别离了家眷子女,生死未卜前途未卜,成为狱卒呵斥衣食不保的阶下囚,睁开眼睛万念扰心,闭上眼睛恶梦滚滚,何来理由专心学问?做学问的驱动力又来自哪儿?学以致用吗?文王宫廷内有专司占卜的官员。
学问之事,尚若有可能为一种爱好,也必然有其爱好的条件,也非始于一时一日。文王姬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拿现代的说法,文王是标准的“官二代”。作为上古的一个王侯,生于钟鸣鼎食之府,玉衣华服,生活优渥,居家佣仆相伴,出则护卫相随。逮至成人即位,国务缠身,上慑于纣王算计,下忧于文武臣将相嫉,外有方国侵扰,内有宫馆俗事相烦,何得心静?史籍记载,周文王后宫拥有“百位佳丽”,子孙近以千计,都需要他操心和安抚,怎么有心思精力去潜心研究枯燥的“天道哲学”《周易》呢?
相比之下,姜太公史料和野史都记载昆仑山修道几十载,固穷安贫,立苍松之志,守日月之心,穷其整个青春华年艰苦探索,寻阴阳之道,觅数术之源,修道攀行达到后来悟道绝学之巅,知遇文王,斩魔除妖,纵横捭阖,摧古拉朽辅助武王除暴安良建立了新的王朝,可称为千古佳话。姜太公的大智大慧无不说明是他遵天地之律,顺百姓之愿,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的结果。这种大智慧不是天生具备的,必有所由起,只有具备伟大的思想,才能有伟大的实践。成就一件大事,必然有其符合逻辑的个人和时代背景,姜太公具备这个背景。
3.从《周易》成书的内容看
从《周易》部分卦爻词内容中,不仅能看出一些内容都是姜太公参与的历史事件,而且隐隐能读出姜太公的生活足迹。例如《周易》第一卦《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孔子解释道:“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姜太公以龙自喻,他的避纣修道几十载,正是“潜龙”的品德的写照,并强调:道行不高,不能济世,不能擅用,必须等待时机。第二卦《坤》卦云:“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姜太公认为,要想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君子,他的成长历程总是要痴迷而执着地求知,提高自己,等到自己具备栋梁之才的时候,才会得到君主的器用,就像他自己是在(老家今日照)西南方向的磻溪知遇到西伯姬昌一样,也得到了跟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国防大学教授姜国柱在其著作《周易与兵法》一书的“前言”中讲到:“《周易》的卦爻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易》中,广泛地记录着周朝的社会生活。”在《周易与兵法》第一章节中说:“《周易》是记录周朝社会生活之作,是为挽救周王室危亡而作。”《周易》中矛盾对立及其转化的观点,则是周王室由盛而衰的忧患意识反映。《易·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 , 其 忧 患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物咎,此之谓易说也。’”
姜国柱教授认为:“《周易》的诞生年代正是周代由盛而衰时期的产物,是作者忧患意识的反映。”这个时期跟武王暴薨,成王尚幼,周公代政,三监之乱时内忧外患的周王室时代非常吻合。那么,这个忧患的作者是谁呢?自然忧患意识最重、最有使命职责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的姜太公,因为,姜太公受文王之托,受武王之托辅佐周朝,责任重于泰山。历史正是这样,姜太公接到代政周公“三监”做乱,周朝危若累卵之召时,大义凛然毅然带兵从齐国赶赴前线,制定作战方略,协同周公分而破之,平定“三监之乱”,再次挽救了周朝的江山。《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周灵王下诏给齐灵公时不忘姜太公之大贤大德:“昔伯舅大(太)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可见,周灵王对其伯舅太公的历史评价是基于历史史实之上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王执)今年伊始,攀煤花山矿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压力,全矿干部职工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主动作为,迎难而上,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