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戒毒人员装病 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从警三十多年,老队长王延佐是大队里的定海神针

生活日报 2019-02-25 04:37 大字

工作中的王延佐。 □记者李培乐通讯员王金勇

生活日报2月24日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樽还酹江月。”台上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正是王延佐队长,同事们都尊称为王老师。他是专业技术三级警监,二大队警衔最高的警察,从警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国学传统文化在戒毒事业上的运用,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课程和理念方法。当然,王老师并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胸中百万兵”。在二大队他可是“上得了讲堂,看得了现场,窥得了内心,降得了恶狼”。王老师就是二大队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老队长是大队的“定海神针”

王老师在二大队除了是“定海神针”,也是文化知识宝库,更是年轻警察的指路明灯,他始终坚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严于律己,谦虚谨慎。

在二大队的一队一品建设、书香大队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处处都有他的文化指引和智慧点拨。王老师鼓励并引导年轻警察撰写案例、稿件,帮助年轻警察修改、润色,王老师凭借多年的优秀经验,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年轻人稿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进行修改和指导,提高撰文的质量。他经常鼓励年轻人多学习,多读书,逐渐培养起年轻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正是有了王老师这样认真而且“功力深厚”的师父,年轻警察才能快速成长起来。

老队长“治病救人”很有一套

王老师还有“治病救人”的特殊能力,在多年的戒毒工作中,王老师不断自我学习提高,逐渐提高自己的医学常识和能力,自王老师承担了队里戒毒人员的医务工作后,二大队戒毒人员泡病号、小病大养现象已经基本消失,这都归功于王老师丰富的医学常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尤其是对戒毒人员装病现象,王老师有他自己的一套对症良方。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王老师带领戒毒人员看病则讲究“稳问查安”。稳就是戒毒人员要求去医务室看病,王老师都会先稳住他们,不能有求必应,而是先仔细甄别是否真的有病。问就是仔细询问戒毒人员的病情,通过询问,基本上就能断定其是真有病还是装病,有病的就会带去医务室治疗,没病的就进行“查和安”两个步骤。查就是追查病史,王老师会跟戒毒人员坐下来耐心的交流病情,探讨家族病史,出现病情的前因后果,那些想编瞎话蒙混过关的戒毒人员不得不一个谎话接着一个谎话地往下编,直到编不下去,到这一步泡病号装病的戒毒人员都会打退堂鼓。安就是让戒毒人员安心,出现这样那样的症状,跟个人体质、气候环境、戒断反应、家庭琐事等等都可能有关,要放平心态,安心戒治,更要积极主动地与疾病做斗争,利用在戒毒所的时间,好好锻炼身体,增强肌体免疫力。

基本上这一套流程走下来,戒毒人员自己都会觉得这点小病根本用不着去医务室,自己扛一扛就过去了。

老队长富有循循教导的耐心

在重点戒毒人员的教育戒治工作中,王老师能够抓住闪光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在戒治过程中不断调动戒毒人员戒治积极性。之前有一名戒毒人员,性格粗暴,好为武力,习惯用拳头说话,隔三差五就与别人吵架动手。王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得知该戒毒人员具有两个优点:一是孝顺,二是讲义气。王老师利用这两个优点对该戒毒人员进行积极地教育引导,通过各类有针对性的措施慢慢走进了该戒毒人员的心里。该戒毒人员自觉自愿地跟王老师分享倾诉自己的心事,王老师也及时给予点拨提醒,慢慢的该戒毒人员整个人发生了质的变化,谈吐变得文明,个人兴趣爱好更是在王老师潜移默化影响下,转移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上,成了队上的文化名人。

王老师从事教育事业三十多年来,不论是作为老师,在上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还是作为戒毒警察,在戒毒工作的一线面前,都始终坚守“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情怀,甘愿做黑暗中那光芒耀眼的灯塔,为迷路的人指引航向。时时处处体现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情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尽心尽力地为戒毒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全心全意地为戒毒事业奉献终身。

新闻推荐

千户苗寨 新旧共生的原乡之美

苗族建筑。喝拦寨酒。这里也有了商业街。苗族姑娘的华丽服饰。旅游旺季的表演。苗族建筑。重重叠叠的苗族木楼。千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