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眼睛 谨防受骗
能防癌、抗癌,可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提高智力、美容养颜……这并不是搞笑段子,而是某些保健品言之凿凿的功效。除此之外,搬出“专家”和“权威机构”佐证疗效,安排“患者”现身说法,再辅以电话回访、免费讲座、养生旅游等“配套”服务……别小看这些虚张声势、夸大其词、天花乱坠的虚假宣传,还真能“唬住”一些消费者。纵观近年来的保健品乱象,虚假广告的危害不可谓不大。
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俗称,根据权威部门定义,保健食品“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食品安全法》和《广告法》等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广告的内容应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应当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一些保健品经营企业知法违法,利用虚假广告打开产品销路,坑害了许多消费者。一些深陷其中的消费者拿保健品代替药物,不再前往医院看病,耽误了正常治疗,身体每况愈下乃至危及生命。即便服用后没有酿成恶果,消费者的医疗健康观念也容易受保健品宣传影响,导致他们不再相信医学,转而迷信保健养生的各类“神方”“偏方”。
按理说,充斥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动辄号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广告,措辞中的破绽显而易见,根本经不起推敲。为什么还有很多消费者无法识破?究其原因,不一而足。有些消费者医学知识欠缺,看到广告里那么多“高大上”的功效表达,加上营销人员不遗余力的宣传,容易轻信;有的消费者随着年岁渐长,本能地产生出远离病痛、延年益寿的念头,希望寻求养生保健方式,保健品则与其“一拍即合”;还有的深受慢性病或恶性病困扰,幻想能够一劳永逸或速战速决地战胜疾病,“病急乱投医”,给了保健品趁虚而入的机会。另外,无良企业“线下”推出的免费讲座、“专家”义诊等活动,以及工作人员的“嘘寒问暖”,让很多中老年人备感体贴,有人明知有诈也情愿掏钱。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打通了消费者这一关,保健品营销就得以“轻舟已过万重山”。因此,整治保健品虚假广告,不仅需要相关部门持久加大打击力度,也需要消费者自身擦亮眼睛。面对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宣传,消费者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而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了解医药保健常识,要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不要盲从于旁门左道。中老年人的子女亲朋也要常回家看看,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亲情温暖,自觉抵御保健品推销人员的花言巧语。相关部门要加强医学知识普及工作,帮助群众树立正确养生观。
新闻推荐
作为一种销售手段,买房“返利”并不稀罕,操作者一般都是开发商。令人奇怪的是,如今给一些购房者“吐血返利”的,竟然是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