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红包” 顾正龙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转发一篇文章。一个男生惹女朋友生气了,他在微信上跟女朋友“讲道理”,最奇特的是他突发奇想把想说的“道理”都写在了红包上,然后连珠弹似地发了十几个红包,女朋友照单全收之下,转嗔为喜。看到的人不禁为小伙子的聪明机智点赞,纷纷在朋友圈里转发。还有的在下面跟帖说:“下次知道该怎么跟老婆讲道理了。”讲什么道理,自然是发红包了。
过年时,很多“低头族”哪怕在一家人吃年夜饭时也是低头看着手机,比平时更甚。他们或眯缝着双眼浏览八卦新闻,或透过酒瓶盖厚的镜片关注民生改革举措,或被一个个搞笑视频笑得前仰后合,或激动地不时地按虚拟键盘打电子游戏……过年团聚的氛围淡了。直到有人扯起了嗓子喊一声:发红包了。众人才齐刷刷地抬起头了,看看是哪位“金主”。继而以最快的速度退出正在浏览关注的页面,蓄势待发抢红包。这个时候,红包的功能就充分地显现出来,红包是钱,但它还不等于钱。红包不在于多,在乎的是抢红包时的心情。可能你平时走在路上,地上掉了两个一角的硬币你未必会弯腰捡起来,但是抢到一角、两角甚至几分钱的红包你往往会欢欣鼓舞,还是过程重要啊!而且经常抢红包的人总结出了一点规律,那就是:最佳手气者往往不是第一个抢红包的人。
红包产生于群,也成为群里最有感召力的组织生活方式。话说群主开群所建立的威信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而维系一个群,至少要有一个万人迷,一个话痨,也少不了两三位意见领袖,一个活宝,这是组织建设上的考量,从活动内容上,晒靓照,上励志文,秀恩爱加养生秘方,这些都不及一打红包这样具有庄严的仪式感、欣然的参与感和一刷就冒的存在感。于是,任何一个年节里的人都能感受到红包的微笑和难以抗拒由红包所传递的温情。
社会发展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比以前多了,红包就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前,两个人吵架了,一方想要求饶了,掏出两百块钱,说:“好了好了别再纠缠不休了,这些钱你拿去买点东西!”估计另一方会气得更厉害:“怎么了,打发要饭的呢?”原本希望“熄火”,却有可能火上浇油,越烧越旺;但同样的情形如果是在网上,把这两百块钱包成五个或者十个红包发过去,下一阵“红包雨”,换来的也许就是雨过天晴的效果——妙就妙在,它把“钱”变得不是钱了。它变成了一个礼物,一份心意,钱多钱少不重要,本质上是在传递一种愿意臣服于你的姿态:我错了,以后都听你的。
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其合理性,就让红包再飞一会儿吧。
新闻推荐
对话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法制日报》记者赵丽《法制日报》实习生崔磊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