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复杂的鲁迅

齐鲁晚报 2019-01-26 00:00 大字

“在某种意义上,鲁迅是无处不在的,他是那么孤独的一个人,一个孤高的灵魂。去世的时候他只有七十几斤,没有政治地位,没有经济遗产,却有很多人去研究他。”鲁迅研究者、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近日在北京进行了一次关于鲁迅的对谈,在两位学者看来,“鲁迅的心灵的历史最能够概括现代中国的历史,找不出另外一个人有我们所讲的复杂性”。

鲁迅罪的自觉

许子东:竹内好讲过,“鲁迅的真诚就在于他承认自己不够真诚。”现代文学中,大部分作家都跟大家挖心挖肺,但是只有鲁迅明着告诉读者自己没有讲所有真话,有很多真话不敢跟读者讲。那么你是否能以鲁迅研究专家的角度来谈一谈鲁迅有哪些话是他自己没能讲出来,不便于告诉读者的?

高远东:竹内好讲过鲁迅文学的诞生是在罪的自觉,鲁迅自己对于青年、读者不便于讲的黑暗、罪恶到底是什么,鲁迅也只是说在自己的内心有这样的存在,至于这种黑暗与罪恶到了怎样的程度,具体是什么,其实是很难说清楚的。

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信里讲:“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在我个人的生命体验中,我很容易体会到虚无,但我体会不到鲁迅强调的黑暗,有时候我感到一些沮丧、愤怒,但也就到此为止,所以鲁迅不愿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写出来影响青年。

许子东:鲁迅生前被很多人骂,诋毁,但是在他去世之后又被抬得很高,我们可以说鲁迅就像是庙里每代人都书写的大佛像,“文革”时期几乎什么人都可以被打倒,但鲁迅一直都是伟大的。到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开始研究鲁迅的灰暗面、消极面。鲁迅家庭中兄弟失和,样貌上普通如常,政治上没有很高的实权地位,虽然经济上作为教授已经算很不错,但也不算特别富有。所以,鲁迅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方面是可以称之为超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其实是在于鲁迅和朱安的婚姻。

许子东:鲁迅“不能言说的黑暗”是不是包含了我们今天谈到的“鲁迅一方面彻底的反礼教,另一方面又甘愿做旧礼教的殉葬”?鲁迅可以说为旧礼教牺牲自己的青春。鲁迅搬到砖塔胡同的那段期间,独自面对朱安是非常痛苦的,但正是在这期间,鲁迅创作的作品极其精彩,比如《娜拉出走以后》中他讲到“女性归根结底要经济独立”大多数是对着朱安有感而发。鲁迅其实对于中国文化是非常尊重的,对于母亲的孝道,自己做出的牺牲,这也就是夏济安讲的“肩着黑暗的阀门”。(这句话原话是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到的“肩着黑暗的闸门,把他们送到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的人民观

许子东:鲁迅很早的时候就几乎是批判所有人,但是他对两类人有优待,一是青年,二是对工农底层。在《一件小事》中一个人力车夫可能撞到一个人,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鲁迅觉得是碰瓷,但是很快鲁迅眼中的人力车夫瞬间高大起来,而自己变得很渺小,这其实是文艺座谈会里反复看到的一个旋律。你觉得鲁迅对于这两类人的优待,特别对这两类人的歌颂和宽容该不该如此?

高远东:我觉得所有的事情对鲁迅而言都不简单。以鲁迅对青年人的态度来看,他受进化论的影响对青年人有信念,但透过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观察发现其实没有什么进化,中国的历史是循环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他对青年比较有信念,但是尤其经过“四一二大屠杀”之后,他对青年的信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一种说法是进化论的“思路”轰毁,可以佐证的是他一方面与封建余孽论战,与正人君子作战,同时也在与青年作战。其实新文化运动之后,最早反鲁迅的就是青年,鲁迅对青年人的认识也是进入到一种复杂的状态。

第二点是鲁迅对于底层民众的情感,这在鲁迅的《一件小事》里表现得最明显最突出,好像是雕像一样,车夫成了鲁迅这类知识分子须仰视才见的形象。这个问题也是由表及里的,我们同样知道在鲁迅的小说中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对庸众的批判,认为群众是不觉悟、麻木的,比如闰土、孔乙己等,他对这些人的批判很严肃严厉。只有这两者合在一起才是鲁迅人民观的完整展示。在五四时期鲁迅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来批判庸众,但是《一件小事》在鲁迅的《呐喊》中的灵光一现很让人意外。

许子东:所以我有个稍稍大胆的想法,别人都说鲁迅的世界观有转变,早期是进化论,后期是阶级论,但我总觉得鲁迅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鲁迅对于青年其实一直是一分为二的。有一段鲁迅写得非常好,他写学生正在游行,军警冲过去的时候就像有一批马队驰骋在麦田上。军警是镇压学生的,但当学生结成团伙,对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个人同样凶残,甚至牵连家人,这是非常可怕的,跟过去的残暴毫无区别。他一方面歌颂工农,另一方面解剖吃瓜群众;一方面支持青年人,一方面又看到青年人照样可以做很多不正确的、坏的事情。在鲁迅最好的作品,比如《阿Q正传》里,鲁迅所有的批评是没有偏袒的,没有优待任何人,阿Q既是青年也是底层,所以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评论家不知道如何来解释阿Q。

哀其被辱,怒其欺人

高远东:鲁迅是有思想的人,他的思想质量还不低,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在于他的“立人”的思想。关于人的发展很难说有多么丰富的思想形态,但这是一种信念,它体现在鲁迅的文学作品、杂文的各个方面。人的发展、温饱、生存是鲁迅价值观的核心。

许子东:鲁迅的基本核心思想是“人应该怎么做人”,这个做人的标准其实很高,鲁迅主要不是从正面去写,而是从负面去说我们什么时候没有在做人,没有做好人。

鲁迅讲的中国人不能做人,那么就做奴隶,鲁迅对于奴隶有几个不同的定义:一,清代的臣民;二,中国古代做稳了奴隶跟做不稳奴隶的时代,从来没有做人;三,《灯下漫笔》中很形象地讲到一个人如何从人变成奴隶。他举例,袁世凯要称帝,交通银行大型钱票不作数了,结果过两天又可以兑换,鲁迅自己也兴冲冲地去排队,原文中讲道: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在这个故事中,他给人和奴隶下了一个绝佳的定义,就是当你的基本权利被剥夺,结果突然人家还你一半,你觉得非常开心!这就像鲁迅换银元一模一样,他还为自己的小聪明庆幸,这就是鲁迅讲的做了奴隶还万分欢喜。

鲁迅“立人”的思想是从负面的形式展示的,鲁迅专门有段定义讲:“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摘选自对谈实录)

新闻推荐

人社部发布八大陷阱防范提示

人社部昨日发布警惕求职应聘八大陷阱提示,包括警惕黑中介、假猎头、假兼职、乱收费等。□据中新社一、警惕“黑中介”“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