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身边的国学 访2018年度“读经典·品国学”征文活动获奖代表罗学娅

内江日报 2019-01-19 07:01 大字

罗学娅

◇全媒体记者 李静 文/图

2018年度“读经典·品国学”征文《让座》,以生活中搭乘公交车的一件小事,反映了人们对礼让座位的态度,将传统教育融于生活细节中,文章构思巧妙、细节生动,获得一等奖。作者罗学娅今年65岁,连续两届在 “读经典·品国学”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谈作品,结合自身经历讲国学故事

“非常荣幸,我能够连续两年荣获‘读经典·品国学’征文一等奖。在祖国日益文明强盛的今天,国学早已不是高高供奉在神坛上的圣书,它的根已深深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上,成为国人的精神滋养。”罗学娅在座谈会发言中说道。

罗学娅讲述了自己创作征文《让座》的经历:“去年,我5岁的孙儿放暑假了,我把他送到一个私立书院去学国学,当时车上已经没有座位,售票员请一个八九岁的小朋友给我们婆孙俩让座时,那名小朋友的母亲按住他,不许他让座,还甩给售票员1元钱,说把那个座位买了,就是要让她的儿子坐。车上其他乘客虽然没有谴责那名母亲的言行,但不少乘客纷纷起来给我们让座。在一片礼让声中,那名母亲感到羞惭,还没到达目的站,就拉着她的儿子下车了。”

后来,罗学娅用这件事教育孙子,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并将此事写成文章《让座》。

罗学娅说,国学精神就在我们的生活常态之中,就在百姓人家的平凡生活里。

忆从前,国学经典伴随自己成长

罗学娅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国学经典的滋养。

罗学娅出生在隆昌义大煤矿,爸爸妈妈给她取名学娅,就是希望她学习前苏联英雄卓娅,并收集了很多有关卓娅的书籍、画报,给她讲英雄故事。与此同时,父母教她背诵《三字经》和经典古诗词,让她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煤矿有个图书馆,虽然书不多,但成了罗学娅儿时的乐园,她经常去图书馆看书。后来,自己有能力买书了,中国名著、世界名著都买,着重于文学类和历史类书籍,现在家有藏书2000多册。

罗学娅9岁时,母亲就指导她向当时的少年儿童刊物《红领巾》和《中国少年先锋报》投稿,上世纪70年代当知青,她便有文学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

后来,罗学娅从事医疗方面工作,但依然坚持阅读,尤其喜欢国学经典。50岁之后,她重拾文笔,现有300多篇散文随笔、诗歌歌词等作品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并多次荣获各种奖项。

罗学娅说,对国学的热爱,是支撑自己在文学路上前进的重要力量。

谈国学,国学之美就在身边

2017年度“读经典·品国学”征文活动中,罗学娅的作品《孝,在母亲指尖上传递》获得一等奖,写稿时,她首先想到自己的外婆。

罗学娅说:“外婆不识字,却会讲孔融让梨、黄香温床的故事。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都要给我们灌输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的家风理念。我两岁多的时候,妈妈被打成了右派,既要教书,还要下井劳动改造。在井下非常辛苦地劳动十多个小时,能得到两个馒头,妈妈从来舍不得吃一口,总是用毛巾包好带回家交给外婆。正是外婆和妈妈的言传身教,我的公公重病瘫痪时,作为一个年轻的儿媳妇,我能够每天坚持给他做大小便护理和口腔护理,毫无怨言。而当我腰椎受伤、卧床治疗时,我的儿子也一样床前伺候。这就是百姓人家的国学传递。”

“当你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进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时,你会发现,国学之美其实就在普通人身边。”罗学娅说。

新闻推荐

白三踅上网记

◎杨耀峰一我在村巷里转悠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白三踅一个人坐在村中央十字路口的树荫下,看来来往往的行人,看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