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钟扬》
上期提要:在一张张图文草稿空白处,满满的全是钟扬的字迹——那些工整的字迹,是钟扬在办公室里仔细修改的,那些修改的,那些凌乱的字迹,往往是在飞机、行车途中的批注。
2015年4月,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此时的钟扬也没有闲着,而是变身为志愿者,不但逢人推荐自然博物馆,更是自己到自然博物馆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不仅如此,上海科技馆主办的各项科普教育活动,比如上海科普大讲坛,以及“自博之夜”“未来科学”“达人带你逛”等科普活动,只要钟扬能抽出时间,一定会到场分享一堂生动的科普课。
2017年9月,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娴因为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事情,再次找到钟扬。
“钟老师,打扰您了,我们又有个事情想请您帮忙。科技馆的一个展区里有两个基因室,这个您是知道的。我们现在觉得这两个基因室里面的内容比较旧了,想跟您讨论一下,看看怎么更新,不知道您方不方便?”
钟扬一听是科普的事情,满口答应:“没问题。”
宋娴听钟扬答应了,松了一口气,又不好意思地补充说:“钟老师,这两个基因室里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且这个项目也没有太多劳务报酬……”
钟扬依旧爽快地说了三个字:“没问题。”
“偏执狂”
有一颗纯粹的心
万米高空上,CA3966,上海-拉萨。
“打开遮光板,调直座椅靠背,收起小桌板。”飞机即将下降,熟悉的播报声在乘客耳旁响起。
“调直座椅靠背,收起小桌板,这些我都能理解,可为什么要打开遮光板呢?”飞机即将抵达目的地拉萨,空姐正在机舱里进行安全检查,却被一位乘客叫住了。
这名乘客正是钟扬。空姐虽然有些意外,但也只是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先生,我们培训时就是这样讲的。”
“我得查查,为什么要打开遮光板?”在钟扬心里,这个疑问并没有随着这一次飞行的结束而消散。
在此之后,虽然钟扬一如既往地在青藏高原的千沟万壑之间穿梭,但是“为什么要打开遮光板”这个问题却早已埋在了他的心里。此后,只要他碰到航空公司的人,就会去咨询这个问题,但还是无果。最后,他终于在乘坐一趟国际航班时得到了答案。
同样的航班,同样的飞机下降播报,得到答案的钟扬又遇到那个之前被他问住的空姐。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他叫住那个空姐,重复那个问题。
“还是不知道。”空姐虽然觉得很诧异,但还是坦诚作答。
“我给你讲讲啊。早先的飞机,质量没那么好,起飞和降落时都存在危险,尤其是降落的时候发动机容易着火,发动机在翅膀上,驾驶员看不见,打开遮光板,这样乘客可以看到窗户外的情况,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告知驾驶员。这是早先民航的培训教材,几十年没改过。现在飞机已经很安全了,你们应该把这个教材改一改了。”钟扬把自己听来的知识一转手就变成了一堂科普课,讲给这个一脸诧异的空姐听。
“我说钟老师,你怎么这么锲而不舍啊?你看你都把这位美女空姐问得不好意思了,我都替你觉得尴尬。”一旁的同事看不下去了。
钟扬却一脸正经:“我不觉得尴尬啊,我是真的好奇,而且我就是想把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答案跟人家分享一下嘛。”
钟扬喜欢刨根问底的精神,从小就已经显现出来。
在钟扬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在书本上读到了有关电池的知识,回家以后,他就用家里的盐和醋去改造家里手电筒里装的电池,结果这些电池统统报废了。不过,当钟扬的母亲王彩燕看到这一堆废电池的时候,她不仅没有责怪钟扬,反而鼓励钟扬去探索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从此以后,王彩燕为了满足钟扬对科学的好奇心,同时为了不让他在家里搞破坏,就带着钟扬去中学的化学实验室观摩,带着他去蓄电池用硫酸厂参加生产。
母亲的培养,让钟扬从小养成了勤于实践、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品质,而这些品质,也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必备的特质。
因此,二三十年后,当钟扬已经成为业界知名的大科学家时,他更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科学的殿堂。
“他会追问,而且是追到底。这就是科学家和普通人的区别。”杨亚军在给学生讲“生命科学导论”的课程时,会把这个故事讲给每一届学生听,他希望给学生一些思考,“不是每个人都去研发新药,成为科研大牛。如果能够投身工艺流程的改观和质量控制的提高,也是大有可为的。做一些看似普普通通但实实在在的事情。”
“现在,我们在复旦大学的实验室,就讲一讲科学实验吧!我今天就讲讲长颈鹿的实验故事……”
在钟扬的学生陈科元的回忆中,钟扬每次给小朋友做科普录的音频文件,只有10分钟左右,但他一录就是四五个小时,中间可能一遍一遍修改、重新录制。有的地方,可能他的普通话带点湖南方言,就因为错了一个字、一个发音,一个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他就说,要重新录一下。
学生赵宁同样记得钟扬为了参加演讲或者讲座,对着镜子练习的事情。为了准备一场演讲,钟扬会对着墙面或者镜子自己练习好多遍。有一天晚上,钟扬到了西藏已经很晚,他吃完饭回去休息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三四点,可早上六点钟,就有同学发现他已经开始了演讲的练习。
“讲得好是故事,讲不好那就是事故了!”钟扬跟学生开玩笑说。为了确保自己的课能够吸引听众,钟扬还会去研究相声和小品的表演技巧,让大家在轻松幽默中不知不觉走进科学的殿堂。
这就是钟扬对科普的爱,表面上看,他爱得近乎偏执,实际上却正映照出钟扬的一颗纯粹的科学之心。
再也无法
兑现的诺言
2017年7月5日,浙江杭州,西溪湿地。
钟扬刚刚接受了“一席”的邀请,来到他们的录音棚准备录制科普节目。
“钟老师,您想讲什么?”
钟扬说:“如果你们注重热点效应,我可以讲转基因问题。如果是让我自己选,我想讲关于西藏的种子故事。”
一段关于青藏高原种子采集的故事,钟扬就这样娓娓道来:
“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卡车把它们拉回来。”
下期看点:2017年暑假,正在上海市实验学校上初中的学生朱薪宇跟着钟扬参加了一次种子采集工作。除了随时可能面临的高原反应,恶劣的气候,还有一条转弯之外就是万丈悬崖的公路,桥梁边上甚至都没有扶手……
新闻推荐
◎宋玉山伍子胥,是春秋末期的著名人物。他帮助吴王阖闾建立大功,后因屡进忠言,惹怒夫差,被逼自杀。人们对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