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历史文化街区只剩路名
有感而发
温康
据《南国早报》报道,为更好地挖掘和继承我区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近日,自治区政府公布了第三批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记忆,链接着过去与未来。人生如此,城市亦不例外。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一个地方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应该好好保护。守护城市记忆,方能让城市更有活力,更富魅力。
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概念。该条例也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中必须有历史文化街区,而且起码要两个以上;街区里至少要有60%的历史建筑。
评价一个历史街区改造得好不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是保护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二是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求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最好要做到“留屋留人”,而不是一味地对历史文化街区大拆大建。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和风貌,因年代久远、缺乏修葺存在诸多乱象隐患,加上城市发展和建设要求,需要进行改造。当前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其实也并未做到以上两点。
一个方面是过度开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变成了借历史文化街区的“旧瓶”,装现代房地产开发的“新酒”。经过改造后,原来的老房子、老街景已面目全非,唯一留下的只是地名与路名。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街区比较老旧,面临街区空心化的突出问题,改造得不合理,也难以焕发出新的活力。
针对这一现状,目前各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出了一种“微改造”的理念,其核心宗旨就是要留屋、留人。
留屋才有老街区存在。对传统风貌建筑,可以修缮则一定要修缮。老街区大量危房是B级和C级建筑,如果不修,最后就会倒塌或被拆除。
留人,尤其是留下中青年人,才有老街区的生气与活力。没有人居住并对老街区进行维护,这老屋是留不住的。留人就必须有产业,有工作机会,生活条件也要跟得上时代需求。比如,上海就将历史风貌景观与现代功能业态相结合,把老街区与新文化、新媒体等业态嫁接,激发出老街区的新活力。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变迁记忆和故园乡愁。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保护,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一个地方独有的文化品牌,方能在保护与传承中,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未来。
新闻推荐
13部门百日行动治“保健” 禁止对保健品评优评比,严查利用骚扰电话、低价游等进行推销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13个部门8日召开联合部署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