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呼唤出台作品研讨会管理规范

资阳日报 2018-12-27 07:56 大字

□ 江鸿

随着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各类文艺作品研讨会越来越普遍。高质量的作品研讨会对于发现和激励艺术家、解放和促进艺术生产力,无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不容回避的是,作品研讨会多年以来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组织搭台,哥们喝彩”“随心所欲办会,嘻嘻哈哈开会”;与会专家发言,多歌颂赞美、自说自话,少研讨碰撞、提醒批评;专家们热衷于“混圈子”“跑场子”“拿票子”,特别热衷于给被研讨者“戴高帽子”,作品研讨会实质上也就成了各类艺术家的表彰会、吹捧会。

由于全国各地相当多的作品研讨会举办方系党政部门或相关事业单位,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埋单,所以这一现象近20年来一直广受诟病。遗憾的是,情况至今并无根本性的改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受邀参加研讨会的专家都是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各类文艺组织负责人,以及被研讨者的亲朋好友。说穿了,都是“圈内人”和“自己人”。面对喜事加身(逢新作问世、寿辰华诞,或者是从艺多少周年等)的艺术大家,不可能以“逆耳忠言”扫老人家清兴吧?面对当红中坚或实力后生,不可能冒阻碍别人进步之嫌发杂音吧?面对好不容易利用碎片时间创作出作品的艺术发烧友,作为业内专家,总得给人家一点鼓励吧?既然举办者、被研讨者都喜欢听好话,那还能不说好话吗?再说,没有谁要求他们不说好话呀!法无禁止则可为嘛。部分作品研讨会,就这样长时间沦为了作品吹捧会。

在对被研讨者及其作品进行应有肯定的同时,提醒、鞭策艺术家,以提炼艺术规律,树立创作风尚,激励更多的艺术家成长成才,多出作品,出好作品,这才是作品研讨会需要实现的社会价值。一味地赞美或吹捧实现不了社会价值。如果研讨会所用经费系国家财政支出,那么对作品研讨会的社会价值要求就应该成为刚性要求。若干年来,为提升作品研讨会质量,有识之士一再倡导与会专家洁身自好、真诚建言,以良言和风骨为文艺评论和作品研讨会赢得尊严。但是收效甚微。为什么?笔者认为,举办方忽视研讨会的社会价值,是部分作品研讨会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而作品研讨会行业管理规范缺失,无章可循,则是举办方难以意识到、更难体现自身的主体责任和价值追求的根本原因。因此,文艺管理部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作品研讨会管理规范,势在必行。

如何制定作品研讨会管理规范?笔者个人有如下建议——

首先,要明确主体责任:谁举办,谁负责。负什么责?社会责任。

其次,要强化流程管理。为谁开会,为什么要为他开会,要达到什么效果,要花多少钱,都得有章可循。作品研讨会不是想为谁开就为谁开,想何时开就何时开,开成怎样就是怎样,而是事前要进行效果预估,事后要进行价值评估。为提升会议质量,可在与会嘉宾的确定上下功夫,比如在邀请常规专家的同时,特别邀请过去在媒体及网络上对被研讨者发表过批评意见的人员;还需要在发言内容上做统筹,比如引导大家不要朝一个方向作评论,强调所有嘉宾一定要在充分研究被研讨者及其作品的基础上发言,确定“正面肯定”与“批评和建议”的不同比重,等等,以杜绝“怯于权威,不敢批评”“碍于情面,不愿批评”“没有先声,不好批评”“缺乏研究,信口开河”等情况出现。

再就是要营造良好的评论环境,强化制度设计,让批评质疑声成为作品研讨会的常态。艺无止境,一团和气、一派叫好声中的作品研讨会,只能让艺术家滋生傲气和惰性,阻碍其再攀艺术高峰。当“批评和建议”成为匡正良序的刚性制度安排,莺歌燕舞、吹捧按摩式的研讨范式也就自然被打破了。当然,也要严格防范“为批评而批评”的形式主义,更要避免超越作品本身对被研讨者本人的上纲上线和人身攻击。而被研讨的艺术家,则应树立“直面批评,包容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健康心态,克服艺术认知盲区,补齐艺术创作短板,将有价值的批评意见转换为自己的创作新动能,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高质量的作品研讨会不仅是对某一位或者某一些文艺群体创作的提醒和纠偏,更是在营造风清气正的文艺创作生态。相信只要有可操作性强的管理规范出台,举办方严格照章执行,风清气正、生机勃勃的作品研讨会,一定会指日可待、蔚然成风。

新闻推荐

常用药涨价,看清内在的门道

据中国新闻社报道,北京市一些市民近期购药发现,药店里的一些药品、保健品涨价了。在西城区,不止一家药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