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大学生把热搜当新闻”该当何解?□邓海建

济南日报 2018-12-24 13:19 大字

大学生的时间去哪儿了?

除了上课、学习,两成多学生每天花两小时以上刷微博,三成学生经常关注微博热搜;三成以上学生对微博热搜持肯定态度,认为“能快速传播社会新闻”——这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青少年大数据研究中心下辖JAVA5.0调查团队,对全国各地各类高校542名大学生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

刷微博、信热搜,成了当下大学生获取信息资讯的常态。在信息硬件和APP软件的加持下,当代年轻人的资讯蓝海已经发生了位移。用调查团队的话说,“微博已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资讯主渠道。”这结论看似司空见惯,却值得反复咂摸。

“大学生把热搜当新闻”该不该担心?

不必太担心——即便包括热搜在内的微博成为大学生信息刚需的主要供给侧,仍有41.33%的大学生看电视新闻、28.33%的学生看报纸、58.86%的学生看微信公众号、52.77%的学生看其他新闻类APP。在这个渠道多元的时代,他们并不会被微博牵着鼻子走。

也不能不担心——微博是商业媒体,门槛低、信息杂,如果把甄别与筛选的能力全部交由大学生“自我修炼”,难免会出现各种“走火入魔”的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微博热搜上曝出的疑似买榜丑闻并不鲜见。在今天的互联网中,类似《干货!教你如何判断微博热搜榜的排名是不是花钱买的》等各种教程也是汗牛充栋。于此语境之下,大学生长期浸淫在泛娱乐化、泛商业化的信息平台上,且将热搜当做“新闻榜”去看,风险与焦虑也是不言而喻的。真正的问题是,教育者及社会部门有没有关切到这个悄然变局的情况?高校思政工作有没有跟随大学生舆论场的转移而因时施策,不再停留在书本之上?

当手机成为“人体器官”之一、当5G时代脚步悄然响起、当地方政府联手抖音等营销城市,高校恐怕不应该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舆论宣传上消极应对,更要在主流话题设置、正面新闻扩散上多下功夫,主动出击。重视并引导、策应并谋划,“大学生把热搜当新闻”的负向效应才会少一些,“互联网原住民”所遭遇的信息风险才会小一些,而高校思政等宣传引导功课才会真正多些存在感、多些时代感、多些获得感。

新闻推荐

民警抓捕涉毒嫌疑人 被刺伤致死 检方提前介入

中新网12月23日电据贵阳市云岩区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消息,12月20日,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分局贵筑派出所民警马金涛在抓捕涉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