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父亲还账 孟宪歧

定西日报 2018-12-16 07:54 大字

父亲有一本“豆腐账”。

父亲一生没卖过豆腐,何来“豆腐账”?

那时,农村的还是集体制,吃饭是个大问题。有的人家够吃,有的人家不够吃。互相借粮是常事。今天我借你玉米,明儿你借我大豆;借钱也是常有的事,我家买盐借你5角钱,你家买火柴,借我2角钱。

为了记清楚,家家都有一本账,大家就叫“豆腐账”。就像卖豆腐,张家3块,李家4块,记在小本本上,省得忘了,到年末统一敛账。

我们家小子多,哥4个。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我们不能帮家里干活不说,饭量倒不小,才10多岁就赶上大人吃的了。所以,我们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饿着不行,大人能忍,孩子不能忍。我父亲只好走东家,串西家到处借粮,到处欠账。

父亲以前是教师,后来被打成“右派”,回乡劳动改造。

父亲的账本记得清清楚楚,借的粮食或钱,还上的就用笔勾掉,没还的,就留下来。

父亲说:“人不死,账不烂,就是我死了,父债子还,也烂不了!这是讲诚信!人没了诚信,这个社会就完啦。”

后来,我们逐渐长大成人,能劳动挣工分了。

父亲账本上勾掉的账目就越来越多。

欠个人的账基本都还清了,但欠小队集体的120块粮食款却没能还上。

120块钱,那不是个小数目!

那会儿,我每天在小队干一天活,挣10分工,到年末一核产,每个日值仅3角。也就是说,我每天只挣3角。一年365天风雨无阻,最多挣365个工,也还不上120块钱。

况且我们家老老少少8口人,能保住当年不欠小队账就很不错了。

其实,我们小队有36户社员,余粮户寥寥无几。

我记得,刘叔是老光棍,不欠小队粮食款。还有张大爷,他家有俩闺女,他和老伴常年在小队劳动,俩闺女没上学,也在小队干活,他家不欠小队钱,还没少帮助我家。剩下的34户,多多少少都欠小队的钱。就数我家欠的最多。

后来,父亲被平反昭雪,准备要补发工资。也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集体开始解散了。欠了小队款的人家都偷偷乐,这账还真就烂了。

虽然,上边要求把欠账收上来,作为公积金留在队里,但没有一家交款。

大家都说:“集体都没了,还交啥款?”

父亲上班了。

晚上,父亲把全家人都召集在一起说:“我今天领了五千多补发工资,咱欠小队120块钱,这钱,咱交还是不交?”

我和哥哥立即说:“别人都不交,咱们也不交。”

爷爷说:“我看这钱得交。没有小队,你们八成都饿死啦。况且,欠账还钱天经地义!”

父亲点点头:“对,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时没有小队赊账分粮食给我们,我们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现在。别人交不交,咱不管,咱家不能欠。”

父亲把120块钱送到了小队会计家。

小队会计说:“王老师,这钱你先拿着,上边催急了,就交,不催,就算拉倒。反正没有一个人交。”

父亲笑笑:“你就收了吧!我欠的账,必须还,还了账,我才心里干净。”

小队会计只好把钱收了。

一年以后,集体彻底解散了。小队会计偷偷把钱送到我家说:“咱小队都没往上交,你的还给你。”

父亲拿着钱一时不知咋办好。

后来,县梆子剧团下乡演出,父亲用这120块钱请梆子剧团唱了一天大戏。

父亲在台上说:“我请剧团唱戏,是感谢乡亲对我家这些年的照顾,虽说我们每年都欠款,但小队都分给粮食,让我家少挨饿,我谢谢了。我家欠了小队120元钱,这钱,我这就算还给小队了!”

乡亲们都给我父亲鼓掌叫好。

如今,这个账本还在父亲手里,没啥事了,就拿出来看看。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哥几个做事认真,讲信用,口碑都不错。

新闻推荐

全世界游客最多的博物馆 故宫年游客量首破1700万

据统计,截至12月13日11时40分,随着一位20岁的刘姓大学生观众从午门检票入院,故宫博物院迎来了本年度第1700万名观众。故宫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