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民国时尚杂志《良友》18岁胡蝶首登封面

华西都市报 2018-12-12 04:03 大字

《良友》第一期封面人物:胡蝶。

《电影女明星》中的金如玉、吴素馨、胡蝶、王汉伦。

《良友》第2期封面女郎王汉伦。

《良友》从一开始就关注西方电影。

“左图乃名震远东之南华足球队健将。于旧历元旦连日在沪举行全国足球锦标比赛。结果仍属南华队占优胜云。”(《良友》1926年3月25日)。

扫码上封面新闻,阅读更多人文历史。

民国第一美女胡蝶。

1926 年2月,上海一家印刷所的全体职工拿着刚印好的画报,在对面专映首轮西片的奥迪安电影院门口叫卖,每册小样一角的售价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新颖别致的视觉版式、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大家纷纷掏钱购买。画报初版了3000册,几天内一销而光。再版后陆续印了五千册。在当时,这样的业绩着实了不起,这也由此闯开了中国综合画报的一条传播大道,风行全国,并销往世界各地。这就是近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九开的综合性画报《良友》。画风"胡蝶恋花图"的精致

直至1945年10月停刊,大概没有报刊杂志能像《良友》这样,给人提供以更深刻的近代中国都市形象。

而这最直接的展现就是封面。封面上的“良友”两个字,包括其英文名字“THE YOUNG COMPANION”、欧式花边、西历纪元等种种元素,构成了第一期《良友》封面的视觉元素。“良友”二字的字体是由创始人伍联德亲自设计的美术字,字体圆润平滑,显得亲切友好。

另一大元素则是下面三分之二的封面女郎照片。登上首期《良友》封面的是影星胡蝶,当时年仅十八岁,刚刚演完两部电影《战功》和《秋扇怨》,在上海滩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这或许是新办杂志《良友》当时所能找到的最好选择,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良友》的眼光。日后胡蝶风靡,始终与《良友》保持着较好的关系。

这张照片被命名为“胡蝶恋花图”,尽显少女胡蝶的青涩之美:留着当时常见的女式刘海、面目稚嫩、抱着大捧花束,融合了照相擦笔画和水彩画为一体的月份牌画风。

照片署名“沪江摄”,这是当时由美术摄影家姚国荣主持的沪江照相馆,曾出品过众多女星的人像摄影。

《良友》的封面,构成杂志销售的视觉利器。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视觉文化逐渐成为一种独立形态,随着电影工业的繁荣带来了“图像”的繁荣,人们有意无意地感受到了一个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图像”开始成为一种消费内容。意味照片解构的政治格局

在第一期良友上,也保持了独特的对时政关注的角度,首次登上良友的“广东之蒋介石”、“浙江之孙传芳”、“蛰居沪上”的许崇智、廖仲恺遗像等等,这些照片解构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照片上,39岁的蒋介石一身戎装。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逐渐掌权。当年8月廖仲恺遇刺身亡后,蒋介石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并将其部收编,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

孙传芳时年41岁,人称“笑面虎”,照片一脸孙氏招牌式的堆笑。当时孙传芳自称闽、浙、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号称“东南王”,是直系当时最具实力的大军阀。

五个月后,北伐战争中,孙传芳被蒋介石彻底打垮,从顶峰跌落。

在蒋介石照片的下方,还刊有“中山舰”的照片。文中说明,该舰原名永丰,陈炯明叛粤时因孙中山在此舰上脱险,后改名“中山舰”。

在这期杂志出版的两个月后,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

在首期良友上,还介绍了国内外的新影片,开始连载“礼拜六派”重要作者张恨我的小说。这些栏目构成了良友日后的内容形态。

新的媒体带来了新的消费观念和需求,也带来了新的阅读方式和出版机遇。伍联德和他的《良友》一出世,就把握住了新的时代机遇,迎合了那个时代强烈的需求。 封面新闻记者刘付诗晨王国平

新闻推荐

湖南一窃贼作案后记录“偷1万元” 警方:证据相当给力

新市派出所破获一起盗窃案,讯问过程较为轻松,只因犯罪嫌疑人在记录财物时,很准确地运用了一个“偷”字,这个证据相当给力!!!要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