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家庄水库的“三生三世”
□本报记者 王飞
1990年,大坝加高了3米;2009年,大坝又加高了50公分;如今,第三次扩容竣工在即———
11月27日,雪野旅游区大王庄镇西王家庄村东,挖掘机轰隆作响,路上不时驶过载满泥土的蓝色大卡车,西王家庄水库开始了第三次扩容。村党支部书记杨荣银介绍,竣工后水库容积将提高20%左右。
在西王家庄村,水始终是村民们解不开的一个结。
1979年,为修建公家庄水库,西王家庄村举村搬迁至现在的地址,200余口人成了“库区移民”。“老村拆下的石瓦垒墙,新村挖来的黄土打坯。”那年,3岁的杨荣银坐在柳条筐里,和仅有的几样家什一起由父亲挑在肩上走了4里山路,搬到了现在的村庄里。
在杨荣银记忆中,自从搬到新村后,吃得最多的就是地瓜。
因水迁村,搬到新村又遇“用水难”。曾经肥沃的土地已经淹没在水库底,新村仅有的240亩田地全是土薄沙多的岭地,蓄水蓄肥力极差,农作物根系“抓”不住地,这样的山岭里只能种些地瓜和花生等耐旱作物。村东的西王家庄水库水量小,农作物灌溉不得不靠从4里地外的公家庄水库向山上引水。
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种单一的种植结构才被打破。在全国黄淮海平原大开发下,西王家庄村的岭地全部经过机械深翻,耕作层厚度增加了一倍,土壤蓄水蓄肥能力提升,杨荣银家开始种起了板栗树、核桃树和花椒树。
“年成好的时候,一亩花生不过一千元利润,而核桃、板栗能达到三到四千元,花椒能达到近万元。”跟杨荣银家一样,随着土壤耕作层的加厚,村民们也都算起了利润账,家家户户改种林果树。
随着林果种植规模的扩大,灌溉用水量也随之增加。1990年,西王家庄水库大坝加高了3米,库容大幅增加。1992年,西王庄村联合市乡镇企业局驻村扶贫工作组,在原有扬水站基础上更换了电机,延长了300多米防渗渠,扩浇地50多亩。2009年,西王家庄村以“库区移民”身份争取到水利建设补助政策,将西王家庄水库大坝又加高了50公分。
第三次扩容竣工在即,在杨荣银家的“试验田”里,几十株“永莲”蜜桃树迎风傲立,这是他去年在外地考察时带回的树苗,市场上卖到每斤5块钱。“等明年夏天,这些桃树就能挂果了,以后咱们村不光能种干果,也能种水果。”杨荣银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黄姚,千年的古镇,镶嵌在桂东的一颗璀璨明珠。你的神韵,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你倾倒;梦幻般的神奇色彩,令多少人梦寐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