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没毛病”你慌吗?
健康查体,用医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身体检查,是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的诊疗行为。
通过查体,可以防“病”于未然,因此我们都很重视查体。
这倒像是对身体进行一次阶段性的“考试”,成绩合格,心情舒朗,如果“挂科”,阴霾重重。
有人加强锻炼,有人狠心节食,只为考出“好成绩”。
但当有一天,有人对你说,你的“成绩单”其实就是白纸一张,因为“考官”根本没拿你的“答案”当回事,随意填写之作,不用当真。
心态崩了,脾气爆了,都能理解。
体检行业乱象,亟待整顿,给民众一份信得过的报告,是良心,更是责任。记者邹通
体检行业乱象引争议
近日,国内民营体检公司领头企业之一的爱康国宾CEO张黎刚在“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曝光了体检行业乱象,称一些体检中心提供的是“假体检”。
张黎刚称,一些同行“用护士假冒医生做超声检查”,“抽了血做都不做,然后把血倒掉就出结果。”一些机构敢于这么做是因为检出癌症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三。此新闻一出,瞬间在网上炸开了锅。体检,是企业为员工准备的一项福利,每年都会有,为了“备战”体检,有人提前一个月少吃含油食物,有人提前进行锻炼想要“临时抱佛脚”,总之,大家都是为了在体检时能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如果这次“没考好”,未来恐怕很长一段时间要“刻苦补考”了。
然而如今,看到体检行业乱象被曝出,回想过来,辛辛苦苦准备、早起空腹抽血、排队做B超等,付出了种种努力,换来了“没问题”的体检结果得以欣慰,但是,这“没问题”却是体检机构不负责任的随意结论,试问谁能受得了如此“待遇”?一时间,声讨“假体检”的声音此起彼伏,近期,正是多数企业职工体检的时期,此时曝出这样的新闻,也让一些体检行业如坐针毡,在风口浪尖上面对着外界的质疑和声讨。
“假体检”早已不是新鲜事
此番所谓“知情人”爆料,但爆料者并未给出明确的证据,不过多数人依然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样的结论,切合了当前人们对于体检结果的某些疑虑。
《海峡都市报》在今年3月就曾报道,市民林先生在某体检机构做了全身检查,检查显示无异常。而时隔20天后,林先生觉得身体不舒服,于是到福建省立医院检查,却惊讶地被查出双肾多发结石,左输尿管也有结石。还有媒体报道,白领小朱说,“公司的同事前段时间都接受了一年一度的公司体检福利,胸片和B超检查也都做了,当时说各项指标没有啥异常。结果没过多久,就有位同事被扣上了癌的‘帽子’,竟然还是中晚期!”周围同事唏嘘的同时心生疑问:“难道我们做了‘假体检’?”
新华社也曾报道,45岁的黄女士在路边传单中看到“健康大普查援助计划,10项妇科检查仅需29元”的宣传,便按照地址来到长春某妇科医院。通过几项检查,黄女士被怀疑存在重度宫颈糜烂、子宫壁前置、遗尿症等,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费用约7000元。黄女士以没带太多钱为由拒绝了手术,但最后还是交了700多元的检查费和药费。第二天,黄女士到三甲医院检查,被告知身体健康。
诸如此类报道还有很多,这也成了“假体检”被实锤的佐证,可见体检乱象如今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关注,同时也越来越不被大众所信任。
体检何时成了一门“生意”
“假体检”为何盛行?抛弃标本而编造检验结果,其实并非操作者的懒惰之举,而是有利可图,因为检测是有成本的。《新京报》就曾在“假体检”的报道中分析:当前涉及肿瘤检测的成本还比较高,少做一个就是一笔纯收入;还有些检测需要凑齐一定数量“集体检测”,如果标本量不够,实施检测就可能“入不敷出”。这也就是说,抛弃标本而编个体检结果确实有看得见的“好处”。新华社也早已对体检乱象做过调查,调查中显示,“薄利多销”“等鱼咬钩”也是体检机构“创收”的主要套路。并举例说,长春市67岁的王女士被当地一家体检机构误将乳腺癌判断为乳腺结节,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不得不将左乳切除。王女士状告体检机构,最终,法院判决体检机构赔偿10万余元。一些体检机构是把小问题夸大,“一方面是为了让体检者做进一步更细致的检查以牟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免责,一股脑儿把可能存在的问题都写出来,防止漏报,实际是对专业不自信。”
新华社还指出,在不少套餐体检中还存在不当检查“高频”的现象。比如,CT检测,很多单位为员工购买的体检套餐都包含此项检测。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江滨说:“CT检测辐射较强,多用于有明显病症的受检者使用,健康人如每年体检都进行一次CT检查,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辐射伤害。”
新闻推荐
“初三开始掉头发,一边写数学一边掉;上了高中,一边写物理一边掉……”最近,南京的南师附中高一12班的涂菲凡,凭一句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