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马拉松热” 该冷静一下了王庆峰

河池日报 2018-12-05 08:49 大字

早前,苏州马拉松赛道上,因志愿者两次在中国选手何引丽与对手激烈对决时进入赛道递国旗,激起一系列有关竞赛规则和形式主义的争论。11月22日,中国田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加强全国马拉松赛事竞赛组织管理的通知》,强调任何仪式和活动不得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不得影响选手公平竞争。才不过几日,又有数条新闻:浙江绍兴,一名马拉松跑者被急救两次“依然要坚持比赛”;深圳南山,选手们集体“抄近道”,最终258人被禁赛。

数据显示,2017年在体育总局登记注册的赛事场数达到1102场。与此对比,2014年仅为51场。不过4年间,增长20倍有余,用“井喷”来形容并不过分。

参照许多产业的发展轨迹,一个新事物受资本热捧得以爆发式增长,大概率伴有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这里也不例外。比如许多赛事运营者,不经任何培训就敢“走马上任”,负责整个赛事的统筹管理;一些公司过度商业化,只想着夺人眼球,不尊重比赛规则。种种乱象,说明了“马拉松热”中有一些泥沙俱下的成分,有一些不相匹配的杂音,亟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马拉松为什么热起来?这首先有一定的社会成因。马拉松的核心价值是“通过挑战完善自我”,当人们满足了生存需要,就有了更高阶的精神文化追求。其次,这跟体制机制的松绑有关。2015年,田径协会取消赛事审批,准许资本介入后,跑马就站上了产业“风口”。此外,有些地方没有条件举办,但也盲目跟风、招揽资本。

由此看来,马拉松赛事需要在供给侧发力,集中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的品牌赛事,提高赛事组织运营的专业化水平。实现这一点,得从顶层设计入手,进行一系列的规则调整。比如要求赛事运营者参加专业培训,组织赛事要提交完整的设计方案,当遇到“硬塞国旗”“顶替名额”“抄近道”等事情,更应该及时回应、跟进处理,积极维护好这一运动最基础、最核心的体育精神。对赛事组织者和运营者来说,也不应该一味追求声势和规模,而是要遵守体育精神,结合本地情况,办出特点,办出口碑。

总之,“负重前行”的中国马拉松,该“减负”了!

新闻推荐

召开四季度案防工作联席会

本报讯(罗宣云记者李小凤)时值年终岁末,针对案防工作容易松懈特点,11月28日,乐至农商银行召开2018年四季度案防工作联席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