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网约车监管不妨多些深入沟通
11月28日,交通运输部通报了10部门对8家主要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进驻式安全专项检查工作情况,仅滴滴就存在7方面33项问题,首汽、神州、曹操等7家平台也发现了5个方面的问题。
其中,滴滴的问题包括:顺风车产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公共安全隐患问题较大;网约车非法营运问题突出;应急管理基础薄弱且效能低下;互联网信息安全存在风险隐患;社会稳定风险突出等。其他7家平台的问题包括:网约车合规率仍有不足;安全生产管理亟待增强;公共安全防范存在不足;互联网信息安全存在风险隐患;部分产品资金结算模式不合规,存在资金安全风险。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长长的问题清单暴露出网约车安全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联合检查组要求各平台公司在两周内制定完成整改方案和具体措施,也体现了网约车整改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平台公司应该正视问题、剖析原因、立行立改,堵塞安全漏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问题清单,应该认识到,网约车暴露出的这么多问题,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伴随着网约车的发展、壮大,逐步累积的,最终爆发,导致顺风车命案惨剧发生。
网约车是个新生事物,监管部门至少面临三个难题:一是一直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但是,如何拿捏尺度,平衡鼓励创新与审慎监管,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现实难题。二是网约车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协同监管存在一定的难度。三是旧有的监管思维与新业态之间的直接冲突以及各种舆论的杂糅,给监管部门提出了诸多新课题。
由于监管不能及时到位,网约车在发展初期,呈现了与很多新业态相同的态势:野蛮生长。不能自我约束的网约车,问题越积越多。比如,网约车安全事故频发与平台企业审查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直接相关。有媒体报道称,对于网约车司机的审核,大多数平台只要求司机有一定驾龄,能提供身份证、驾驶证、无酒后驾驶与吊销驾照记录等信息即可。
随着网约车监管的趋严,各地网约车监管细则的落地,网约车与监管部门之间明里、暗里的冲突不时发生,舆论态度不一,甚至对立。比如,在定性非法营运这一问题上,有些人认为一些地方的细则过于严苛,把一些网约车变成了非法营运车。而有些人则认为各地细则因地制宜,合规是网约车营运的前提。而对于网约车司机因非法营运受到处罚,一些平台公司则私下给予补贴。
如何监管这样一个新业态,监管部门有难处,平台公司也面临政策风险。不妨彼此坐下来,把其他有关方面,比如交通部门人士、法律界的专家、消费者代表等都拉进来,多些深入沟通。此次进驻式安全专项检查,实际也是监管部门与平台公司深入接触、沟通的一次机会。正是有了深入的沟通,才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
由于新业态还在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因此监管思维、方式也要不停求变。这就更需要多方合力,兼听多方声音,沟通常态化。当然,保障乘客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所有沟通的前提。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预防和减少涉农道路交通事故,长清交警大队归德中队日前组织民警在辖区主干道设点,严查农村面包车超员等违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