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校园App不能多到变味儿
连wifi一个App,上网课一个App,发学分一个App,跑步一个App,甚至打开水都要一个App……不少大学生的手机,几乎被各种校园App“攻陷”。
这许许多多功能单一、赶时髦的App,因为“学分挂钩”“锻炼打卡”,学生们就算嫌烦还不能不用。但这些耗费时间下载、占据不少内存的App,真正便利生活的却没几个,相反,刷新页面“永远在加载”,跑完5000米“数据没保存”,辛苦码完长文“转眼就吞帖”……许多App的使用体验相当鸡肋。而“偷盗手机流量”“泄露个人信息”等安全隐患,则更令人不安。
“互联网+校园”,理念当然不错。引入电子化办公系统,对校园生活进行智能化、信息化管理,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考虑现实需求、软件优劣,只是为了电子化而电子化,无异于舍本逐末强拗造型。一边各种App满天飞,号称“智慧管理”“便利学生”,一边是校园服务总卡壳,这其中有没有形式主义作祟,有没有责任心缺失,恐怕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说到底,无论学校推广何种形式的商业服务,目的都应该是方便师生而非其他。校园App可以有,但不能变味儿。一直以来,大中小学校园都被商家视为“香饽饽”。因为相对封闭、受众又多,只要“拿下”便可一劳永逸。从早些年的银行卡统一办理,到后来的手机号统一定制,再到现在App的强制下载,商业公司摩肩接踵、争相涌入。越是如此,相关方越要担起严肃把关、严格监管之责。针对学生需求,甄选优质服务,宁缺毋滥,才能促进校生间良性互动。据《北京日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敬东通讯员杜平孙巍报道本报讯为进一步强化校园安全,维护师生权益,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