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官员非正常死亡后 能否缺席审判?

澎湃特约评论员 2018-11-13 16:20 大字

据中科院披露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自2009年至2016年8年间,我国共有248名官员自杀、失踪或疑似自杀。而从公布的自杀原因来看,多半患有抑郁症或者抑郁症倾向。不过,由于以往出现过有的涉贪涉腐官员为了逃避责任,甚至保全他人而自杀的情况,所以这个问题背后的法律规制同样值得重视。

从近几年曝光的一些重大贪腐案件来看,有的官员拉帮结伙,结党营私,相互包庇,结成特殊利益集团,把地方官场搞得乌烟瘴气。有的腐败案,一查就是一窝,出现集群式、塌方式腐败。“拔出萝卜带出泥”,部分官员在明知自己罪行严重、难逃法网的情况下,为了保全自己不被定罪量刑,也间接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故而选择了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

的确,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6条的规定,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经死亡的案件,司法机关就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但是,在涉案官员已经自杀的情况下,若涉及到其他官员的腐败行为,仍然应该继续调查取证,以查明违法犯罪事实。也就是说,对非正常死亡的官员,若有证据证明涉嫌违法犯罪的,不是不可以继续调查,而是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

况且,2012年《刑事诉讼法》就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如果不查证属实,又怎么能够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案件走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呢?

所以,对于非正常死亡、但确有证据能够证明已经涉嫌贪腐犯罪的官员,可以继续查处其违法犯罪事实,这不仅与我国新的刑事诉讼制度强调“没有口供也可以定罪”的诉讼原理相吻合,而且也是没收涉案违法犯罪所得的需要。

更值得思考的是,2018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新增了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案件进行缺席审判的程序,虽然没有规定对于死亡者可以缺席审判,但还是规定了在“有证据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若被告人死亡则可缺席审判,即第297条第一款规定的“被告人死亡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止审理,但有证据证明被告人无罪,人民法院经缺席审理确认无罪的,应当依法作出判决。”

与此同时,该条第二款规定了“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被告人死亡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审理,依法作出判决。”这就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先前的判决判重了,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缺席判决轻罪或者无罪。另一种可能则是,先前的生效判决判轻了,司法机关根据后来搜集到的证据证明生效判决确有错误、进而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在这一过程中,若涉案官员自杀身亡,再审法院可以依法进行缺席审判,此时判决不一定是无罪,可能包括判决新罪,并加重对违法所得的追缴和没收(人死亡后不再存在人身处罚)。这也待2018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

(作者金泽刚系同济大学法学教授)

新闻推荐

小心网络传销以分享经济为幌子

相比于传统传销,网络传销更具欺骗性和隐蔽性。江西省鹰潭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日前公布一起网络传销典型案件,涉案企业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