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乡工程 让乡村变了模样
小朱湾里每一栋农舍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样貌。企业兴乡建成武汉“网红小镇”花博汇。
市民下乡,让房子“活”了;能人回乡,让家乡“富”了;企业兴乡,让土地“醒”了!去年以来,武汉市通过实施“三乡”工程,架起城乡要素资源互通互联互融的桥梁,运用城市力量深化农村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创新探索后,“三乡工程”不仅成为武汉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日前,本报和《北京日报》、《南京日报》、《成都日报》、《长江日报》、《沈阳日报》等全国12家知名党报代表组成的武汉“三乡工程”走访团,实地考察了武汉“三乡工程”的发源地小朱湾、“网红小镇”花博汇、能人回乡的示范点杜堂村,农业创客聚集地靠山小镇等多个村落,亲身感受一个个美丽富饶的新农村给人们带来的震撼,体味巨变背后的故事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启示。
坐标一:小朱湾
从“空心村”到最美湾村
走访团的第一站是坐落于江夏区五里界梁子湖畔,距离武汉市区20公里的小朱湾。据介绍,因为贫穷这里曾是一个只有32户人家,名不见经传的“空心村”。
可在众人眼前出现的村庄却令人惊艳:每一栋农舍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样貌,“乡村风”与“设计感”并存,错落有致的掩映在绿树成荫的小村里,透着一种让城市人向往的“慢生活”格调。这里既是“三乡工程”的发源地,如今武汉市民心中的最美湾村,也是市民下乡的典范。
为了充分利用湾内空闲农房资源,依托周边景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旅游精品村,街道花重金请来设计专家整体规划,按照荆楚风格把每户乡宅在原有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翻修改造。
去年5月,武汉市民叶仙慕名来到了小朱湾,她立即被曲径通幽的村湾环境、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风格古朴的大小院落深深地吸引住了。当获悉武汉市正在推进市民下乡活动,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市民下乡的政策后,叶仙当即拨打了公众平台上公布的村支部书记的电话,进行现场看房。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营方向,她选定了农户陈彩霞家的两栋农房和小院,把两栋房子改建成了咖啡民宿——沐楚客舍,9间客房可容纳20人住宿,同时拥有一间20人会议大厅,一间茶室,两间棋牌室,一间阅览室,一个30人烧烤院落。旺季月经营收入可达6万元。
目前,已经有9家团体组织和市民入驻小朱湾,除了农家乐、乡村民宿、休闲客舍,还有湖北摄影家协会兴办的摄影实训基地、华师许刚教授创建的新民文化书院等突出文化元素的产业,增添了村湾的文化底蕴。农房租期一般5-10年,年租金约1万-7万元。通过市民下乡租赁空闲农房,不仅增加了农户财产性收入,还吸引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就业,带动村民年均增收8000余元。
坐标二:杜堂村
“返乡能人”让村镇变化翻天覆地
在黄陂区杜堂村,荆楚民居美丽乡村与木兰花乡景区交相辉映,是武汉市“三乡工程”的样板。“木兰花乡”自去年3月底对外营业以来,接待观光游客超过20万人次。说起杜堂村的蝶变,不能不提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葛天才这个“返乡能人”。
杜堂村原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山村。2014年,杜堂村引回本村能人武汉万中集团公司董事长葛天才,回村投资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旅游景区,先后投资3亿元,对该村5个自然湾257户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公司先后流转该村及邻村土地近7000亩,建设木兰花乡景区。
据介绍,“三乡工程”实施后,由公司牵头,带领113户村民成立杜堂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评估,村民空闲农房按1600元/平方米价格入股合作社,公司再投资对房屋进行统一设计、统一装修、统一管理,由合作社招商,市民下乡投资创业,经营农家乐、民宿、文创、商业等。农户按照入股10%保底方式进行分红,上不封顶,以保证村民利益。
目前,已成功签约葛家湾空闲农房77套,还有一批正在商谈。引进市民下乡并已开张营业的有12家民宿、8家农家乐、1家土特产电商、1所中国文艺家书画院、1所非遗文化泥塑馆和1所木兰文化博物馆。
去年底,1088位村民共同分享了520万元的红包,户均年分红两万元左右,加上村民打工收入、土地流转收益等,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6.2万元,带领40名贫困户成功脱贫,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
坐标三:花博汇
企业兴乡建成“网红小镇”
在娇艳的百合、怒放的金菊等几百万株鲜花组成的花海旁,小桥流水,一栋栋法式木屋若童话小屋,哥特式的钟楼准点发出悠扬钟声,这就是蔡甸大集街天星村的花博汇。它不仅成为武汉有名的网红景点,也成为企业兴乡的典范。
花博汇由武汉阅景汇公司投资兴建,负责人许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多年从事房地产楼盘开发的他看好蔡甸区的区位优势、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三乡工程”前景,决定在乡村重新创业,完成自己一直都想打造都市观光农业的梦想。
据介绍,花博汇利用原有村湾、农田、山水资源等优势,坚持农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农用地流转与房屋流转相结合、存量房再利用与创意设计相结合、基本农田保护与美丽乡村相结合,打造集花卉旅游观光、创意农业体验、田园养生度假、亲水休闲游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满足城市人回归田园、乡野度假的需求。
“我们的项目也为市民下乡、能人回乡搭建了创业平台。”许江介绍说,目前项目吸引了市民、回乡能人和企业家100余人投资创业,租赁房屋85栋。同时,花博汇与《长江日报》等联合打造的“网红小镇”,吸引了音乐、陶艺等文化创意企业、个人和近百名“网红”入驻。除此,花博汇还带动周边村落村民就业,主要从事花卉种植、清扫保洁、餐饮服务等,年人均增收4万元以上。
坐标四:靠山小镇
大学生创客为乡村振兴增添生力军
靠山小镇所在的新洲区仓埠街,始名“骑龙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去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邓琪,带着将互联网概念融入远郊农村的初心来到这里,租下一栋农房,创立了“牛汇科技”。
为什么会跑到“穷乡僻壤”的农村创业?邓琪介绍说,“小镇虽然在市郊,但交通便利,而且相比城里的高创业成本,这里前5年房租全免,还提供5000元的装修补贴。加上没有竞争对手,公司虽然创立时间不长,通过在网上代销当地农产品,每月纯利润也可达两三万元。”邓琪笑着说,“这里有标准化灯光篮球场、足球场,全域范围WIFI覆盖,我还专门给团队成员留了一间健身房。这些在城市里的创业简直不能想象。”
原来,这个柳条低垂,青瓦白墙的水墨乡村从建设之初,就精准定位,以盘活利用农村空闲农屋资源为核心,借力双创和“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希望通过吸引有思想的年轻创业者,打造以“创新,创意,创业”为理念的农创产业。切合实际的思路加上利好的政策,项山村不管是成本还是氛围,都更适合年轻人来到这里创业,一展他们的身手。目前已有汉字造梦、百遗工坊、瓷器堂等20余家企业入驻,仅空闲农屋出租就为村民创收20余万元。如今,这座古老村落已变成名副其实的“创客村”,并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靠山小镇。乡村振兴和双创这两个新时代的大命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解决了农村发展的持续性。
短暂的走访却让人深深感受到,武汉“三乡工程”激发了农民、企业、市民的内在潜力,整合了各方面资源,使武汉的乡村振兴形成一股合力,把一个个不管是市民还是村民都不愿留恋的破落村湾,变成留得住市民、看得见民俗、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
政策创新点燃乡村振兴之路“三乡工程”树立“武汉样本”
武汉市以政策创新点燃乡村振兴之路,通过开展“三乡工程”引导要素资源主动向农业农村聚集。
市民下乡,即鼓励和引导市民下乡过田园生活,带去城市文明,租用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能人回乡,就是鼓励和引导创业有成的能人,反哺家乡返乡创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企业兴乡,则是鼓励和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到农村投资兴业,推动整村股份合作开发,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为推动“三乡工程”,武汉率先试点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方案,即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闲置房屋使用权。同时密集出台了“黄金二十条”“钻石十条”等激励政策。如对市民下乡租赁空闲农房创业创新的,优先安排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并安排相应补贴;租用贫困村空闲农房,符合政策的,最高奖励补贴20万元。
10月26日,在由武汉市农业委员会、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乡村振兴——武汉‘三乡工程’大讲堂”第七场活动上,武汉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舒炎发表示,试点“三权分置”可以有效激活农村各类资产资源;实施“三乡工程”,则开辟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实现路径,变农民闲置空房为财富要素,变农村资源为创富资本,变农产品为农商品,变农民为合作股民,变乡村为宜居创业乐园,不断增加和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据悉,“三乡工程”树立的“武汉样本”,不仅在去年10月,吸引十九大报告起草小组相关负责人专程来武汉调研;同时“三乡工程”还获评“2017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今年4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向全国推荐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5大类共24条经验做法,武汉有3条经验获全国推广,其中一条就是关于“三乡工程”。
本组稿件记者樊华/文
长江日报/图
新闻推荐
本月15日17种抗癌药将纳入医保 17种国家谈判抗癌药全纳入北京医保报销范围;届时,参保人员均可持卡实时结算
昨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发布惠民新政,明确从今年11月15日起,将国家组织谈判的阿扎胞苷等17种抗癌药品,全部纳入北京市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