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保护生源不应成高职“宽出”挡箭牌□王寿斌

济南日报 2018-10-30 11:31 大字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对2017—2018学年经补考后学业成绩仍未达到要求的22名学生予以退学处理,另外40名学生留级。赞成者普遍认为“只有严管了,学兄学姐的‘翻车’才会给下一届学生以警示,管理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而反对者则普遍偏向于担心生源危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弄得不好,许多学校会因此而关门大吉”。

笔者非常理解那些面临生源危机、处于竞争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和偏远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他们能够完成招生指标已经很不容易,一旦实施“严出”制度,学生拿文凭不再那么“容易”,短时间内生源肯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然而,笔者认为“保护”生源决不应当成为无原则“宽出”的借口和挡箭牌。一方面,“严管”的动机是营造比学赶帮、争先创优的学习氛围,最终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另一方面,“宽出”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低,学风越来越差,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高校办学的社会责任角度考虑,还是从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考虑,抑或从教育和管理的客观规律角度考虑,“严管”都是不容置疑的选择。但是,我们“严管”的目标只是希望通过一定的举措让学生心归学习、学有所获,而不是纯粹通过生硬死板的“规定”让学生拿不到毕业证书。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当致力于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构筑一些“缓冲”通道:

比如尝试“学分替代”。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试行“学分制”管理,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又受课程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强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实行“完全学分制”,这才导致学校局限于以学生“挂科”的门数来确认学生能不能毕业。

比如“多用一把尺子量学生”。实际工作中,“尺子”越多,“量”出来的人才也就会越多,甚至前一把“尺子”量出来的差生,用另一把尺子再“量”,却可能是好学生。如何让诸多“尺子”因材施教地用到不同的学生身上,多量出一批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这需要学校管理团队群策群力。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的“严进严出”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要不要“严管”、要不要“清考”的口水之战,而要集中精力聚焦于如何“堵疏结合”的创新研究。(摘自10月29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节)

新闻推荐

同学情谊莫被“份子钱”绑架

最近新出炉的《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月均基本生活费约为1325.5元,其中人际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