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希望洒在金色的田野上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周年掠影

桂林日报 2018-10-25 13:38 大字

湖北武汉:唤醒“沉睡的风景”积蓄乡村振兴新动能

游客在武汉花博汇上游玩(9月8日摄)。

如何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农民在资源开发中加快增收?靠政府投入,财力不堪重负;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杯水车薪、力量分散。

2017年以来,武汉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并密集出台“黄金二十条”“钻石十条”“能人回乡四张牌”“发展农业共享经济”等激励政策。

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河北乐亭:壮大果菜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10月22日,乐亭县姜各庄镇南海滨村的果农在采摘苹果。

近年来,河北省乐亭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因地制宜构建以果品、蔬菜为主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通过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使得果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该县果品、蔬菜生产总面积已达68万亩,年产各类优质果品、蔬菜322万吨,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十余个国家,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主导产业。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浙江诸暨:废弃猪场变身民宿

这是棠里坞村改造废弃养猪场建成的民宿(10月16日摄)。

浙江诸暨市陈宅镇棠里坞村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棠里坞村一处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废弃猪场,经过改造成为民宿,每到节假日客房供不应求。

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沪郊廊下:推动“没有围墙”的乡村振兴

位于上海金山廊下镇的乡村特色民宿“江南莲湘”院子里的装饰(10月9日摄)。

新近到沪郊最是“农味十足”的金山廊下镇,说起乡村振兴,听到最多的是“没有围墙”4个字:当地的郊野公园,没有围墙;农场就在公园里,没有围墙;农场与农家乐之间“农农结对”,没有围墙;民宿的“民”字,既是村民又是市民游客,“没有围墙”。

新华社记者李荣摄

秋风带来丰收的喜悦,吹拂着欣欣向荣的乡村。

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已经一周年了。这一年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辛勤耕耘,农业发展硕果累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宏图正在渐次展开。

青海:哈西娃村“变形记”

“土路土房土窝窝,拦不住姑娘往外嫁,草皮挡不住牛羊啃,有女不嫁哈西娃。”这是曾经的哈西娃村的形象写照。而如今在哈西娃村新建的住宅小区里,音乐喷泉、庭院别墅、休闲广场……小区设施齐全、街道干净整洁,与城市住宅区相差无几。哈西娃村用十年时间变了样。

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宗加镇的哈西娃村,十年前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蒙古族村民们世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

“当时一个宁夏老板来我们村承包了43亩地种枸杞,他刚来的时候除了行李只带了一把铁锹,短短两三年后开着一辆小汽车走了。我就想,守着这些地,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干?村里一定要转型。”哈西娃村党支部书记温国忠说。

古生物地层遗存“贝壳梁”、“巨型”野生蘑菇、草长莺飞的田格里湖湿地,地处柴达木腹地的哈西娃村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哈西娃村的干部们坚信,守着“宝贝”不愁发展不起来。“没有方案不下山。”经过反复思考,温国忠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到夏季草场乌龙沟开会。“没有饭就啃河里的冰,反正只要没有讨论出脱贫致富的方案,就坚决不能下山。”连续三天三夜的讨论最终将所有村干部的意见统一到发展生态畜牧业这条路上来。

“当时村干部家的牛羊都入股了,我也干脆一起入股加入合作社,集体经营总比自己‘单打独斗’强。”村民焦日格图说。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哈西娃村全体党员干部率先入股,挨家挨户讲解政策,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全村折股量化的工作,2010年初成立了哈西娃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平均入股、平均分红”,经过十年的发展,哈西娃村牲畜量下降约80%,草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同时,合作社统一管理使得大部分村民从放牧牛羊中解放出来。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立后,村里给每户村民分了10亩地,除了在合作社管理牲畜的放牧员外,剩余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转移到枸杞种植上。“我们是马背上的民族,世代以放牧为生,用铁锨干活可是新鲜事。”为了打消村民们的疑虑,党员干部再次先行先试,带头种植枸杞。

不养一个闲人,大家共同致富。2010年哈西娃村原有的低保户全部主动放弃低保待遇,全村上下决心凭借自己的力量谋一条致富路。

“我已经种了快十年的枸杞了,干起农活来还是觉得有些不顺手,但种枸杞的收益确实好。”村民李红洪说,收获头一茬枸杞就有14万元收益,一下就坚定了她继续种枸杞的决心,现在她家的枸杞地已经扩大到了20亩。

借着亿万年“贝壳梁”,村民们发展旅游业开牧家乐;草原上野蘑菇多,村民们就办起了野蘑菇加工厂;山上野牦牛多,村民们就探索野牦牛杂交繁殖技术。多元化产业发展使得哈西娃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截至2017年年末,村集体收入已达到350万元,人均年收入已接近4万元。

村里将集体经济收益用在道路改善、水利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目前哈西娃村已连续十年为村民支付全部的医疗和养老保险,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和残疾人每个月可领取500元生活补贴,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每学期由村集体补助4000元。

一想到马上就要搬进新家,焦日格图面露喜色:“今年冬天我们一家人可以在别墅里过个温暖的冬天了。”

“进入新时代,要让家家有小车,户户住别墅。”温国忠说,村合作社留存了近三年的收益,投资3000多万元为全村41户村民每户修建了168平方米的联体别墅,别墅内家具、家电配备齐全,村民们可拎包入住。温国忠指着眼前一排排新房告诉记者:“过些日子村民们将牛羊转场到冬季草场后,就可以选房入住了。”

今年哈西娃村成立了青海哈西娃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将合作社进行公司化管理。“现在我们最缺的是人才。”温国忠说,想要进行公司化管理就必须要有懂行的人才,然而村干部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一下子都被难住了,他希望有懂市场、懂枸杞加工的专业人才能来到农村,带着大家一起干。

北京:深山村里有了“老年餐桌”

金秋十月,在北京延庆离城区40多公里的四海镇黑汉岭村,村委会后面一排名为“黑汉岭老年餐桌”的平房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临近中午,20多位老人围坐在几张圆桌前,乐呵地吃着饺子、唠着家常,其乐融融。

饭后,83岁的史尚学在村里志愿者的帮助下,搀扶着老伴张淑华坐上轮椅准备回家。他说,老伴患病3年多,腿脚不便,自己也身患癌症,没法在家做饭,但儿女们都安家在外,不便照顾,老两口不愿离开故土,又怕给孩子添麻烦,所以吃饭一直都是凑合。

四海镇位于北京西北部的深山区,农业种植是主要产业。镇党委书记张胜军介绍,该镇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50%,有的村甚至能到70%。年轻人不愿守着深山过日子,出去打工的多,年迈的老人缺乏照料,像史尚学老两口这样“凑合”吃饭的不在少数。

“老人做饭吃力,也不愿离家,儿女每次回来就做一大锅饭,老人每天就来回热饭,剩饭剩菜能吃一周,饭都馊了,有的白馒头变成了黄馒头,把人都吃坏了。”谈起以前村里老人的境况,张胜军仍唏嘘不已。

“自从村里有了老人的‘小饭桌’,我们每天吃饭再不用愁了,以前做一顿饭吃好几天,现在不用吃剩饭,天天吃得饱、吃得好,蒸包子、包饺子,有荤有素,幸福大了!”史尚学高兴地说。

被老人们亲切称为“家门口的大食堂”的“老年餐桌”是延庆区正大力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主要解决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吃饭不便的问题,尤其面向孤寡、空巢、残疾老人等更需照顾的群体。

延庆区民政局局长胡玉民介绍,延庆农村户籍的老年人口有4.1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26.7%。区里近年开展的一项对老年人的需求调查显示,吃饭是老年人的“第一需求”,而对于农村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来说,解决“吃饭问题”的需求更是迫切。

胡玉民说,其实延庆早在2010年就建设了第一家“老年餐桌”,但一直推进缓慢,到去年底全区建成的“老年餐桌”仅20家,主要集中在城区周边经济较好的乡镇。“老人们有需求,村里也想为老人做实事,但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村里没钱建、运营难维持,只能守着空房子干着急。”他说。

民以食为天,农村老人吃饭的“小事”成了政府关心的“大事”。在市级财政政策支持下,今年起,延庆区对农村“老年餐桌”出台了“一免两补”政策,提供资金保障。“一免”是指村里免费提供房屋、场地,“两补”是指政府为“老年餐桌”提供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每个“老年餐桌”最高补贴20万元。延庆还专门制定餐桌建设和运营补贴办法,保障餐桌建设的标准化、食品安全及长效运营。

有了市区两级支持,四海镇很快行动起来。今年9月,黑汉岭等6个村的老年餐桌集中开张,吸引了300多位符合条件的老人前往就餐。张胜军介绍,在区里补贴基础上,镇里还给每个“老年餐桌”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镇级补贴。“政府补贴一部分,老人自己负担一部分,每人每月只需交100多元餐费,餐桌就能办下去。”张胜军说,收取少量餐费是希望就餐老人能节约粮食,也是出于长期运营的考虑。

“老年餐桌”开张后,深受老年人欢迎“今年区里委托第三方对全区30个村庄的干部进行满意度测评,我们镇前山村全区排名第一,老百姓满意度达96.6%,老年餐桌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张胜军说。

胡玉民说,今年以来,延庆已新增“老年餐桌”13家,还有一批正在建设或推进中。“我们一定要把这张‘餐桌’建好,让老年人不仅能吃得上,还能吃得好,晚年生活有保障。”

吉林:“新农人”薛耀辉:改好“供给侧”才有好收成

“产粮大县”吉林省公主岭市现在进入了秋收高峰期。虽然今年的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带来了一定影响,但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山前村万欣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耀辉脸上依然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根据气象信息等提示及时调整了品种和结构,又是个丰收年。”薛耀辉说。

在合作社的加工基地内,薛耀辉看着刚刚收获的大豆喜不自禁。他告诉记者,今年他带领合作社农民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高品质大豆面积,不仅产量高,品质也比往年更好。按照现在的市场需求,豆子、豆油、豆粕都能卖出好价钱。

对于地里的“老伙计”玉米,薛耀辉也做出了不小的改变。今年薛耀辉和合作社成员们只种了100多公顷玉米,虽然面积比往年少了很多,但是玉米身价却高了不少。薛耀辉介绍,他每天都关注着国内外的各种农业信息网站、论坛,久而久之发现,要想获得高收益,必须在差异化、精深化方面下功夫。

改种鲜食甜糯玉米等受市场欢迎的品种,对玉米棒、玉米叶、玉米须和秸秆等各个部位进行精深加工,制作玉米面条等粗粮产品……通过一系列探索,薛耀辉已经开发出十多种玉米产品。“现在玉米全部用于精深加工,秸秆粉碎后还能做饲料,一丝一毫都没浪费,一垧地的收益顶得上过去三垧。”薛耀辉说。

除了种好粮和豆,薛耀辉心里还有个大梦想。这几年,他从国外引进了优质肉牛进行养殖,还在种植基地里搞起了有机瓜果蔬菜种植。“鸡鸭鱼肉应有尽有,蔬菜水果一样不少。”薛耀辉自豪地说。

“好东西不能只留在黑土地里,要把城里人请进来,把好产品销出去。”薛耀辉说,之所以要把合作社打造成内容丰富的绿色田园,就是通过改革丰富农产品供给,把城里人吸引过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除了打造集观光、农事、采摘等于一体的“体验式农业”基地,薛耀辉还在吉林乾安等地建立了连锁种植基地。为了让运营更正规,他成立了公主岭欣正农业有限公司,注册了“欣地粮园”商标,成立了“农友会”,成了企业的董事长和“农友会”的“大管家”。

薛耀辉的朋友圈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广告语“打造大家心目中的田园”。现在,已经有100多位会员加入了“农友会”。随着口碑不断传播“农友会”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为了让经营水平越来越高,他还请来了北京、长春等地的专家出谋划策。在薛耀辉的“精打细算”下,欣正农业有限公司年营业额已经超过1亿元。

除了搞好合作社和企业,薛耀辉还有一个重要身份:山前村村委会主任。这几年,他不仅带动村里2000多人加入合作社增收致富,还带领村民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把山前村的账本从负债变成盈余20多万元。

“土地是农民的根,只要把地养好、用好,不愁种不好地、挣不到钱。”薛耀辉说,他还要继续在改善“供给侧”上不断琢磨,让大家都有更好的收成,让村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综合新华社报道

新闻推荐

“排队怀孕”不应该陷入法理之争□毛建国

黎青作为了破解女教师扎堆生育的困局,某大型集团公司创办的幼儿园出台“排队怀孕”制度,对申请生育二胎的女教师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