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出租车投诉率骤增如何破局?

济南时报 2018-10-24 14:13 大字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今年9月全国12358价格监管报告,多地整顿出租车、网约车市场效果初显,网约车举报受理量稳中有降。9月,平台共受理出租车、网约车举报2713件,其中出租车类2539件,同比上升38.2%,环比上升2.1%,网约车类174件,同比上升255%,环比下降16.3%。(10月22日《经济日报》)

这是一组叫人略感尴尬而值得深省的数据。出租车、网约车举报总量均在上升,但是,各自的占比和增速却有天壤之别。这个差别,叫人联想起中秋节前,最高法在官网发布的一组网约车与出租车犯罪情况大数据。数据显示,传统出租车司机万人案发率为0.627,而网约车司机的万人案发率仅为0.048,出租车司机犯罪率是网约车的13倍左右。当然,凭借抽象数据妄言谁比谁安全,注定要被个案所打脸;不过,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这组最新数据,提醒了一个常识:“美好出行”,别偷换概念成网约车一家的事情,社会共治才是构建良性竞争生态的前提。

换个不太文艺而更直白点的说法:即便是杀死网约车,也完成不了传统出租车沉疴与积弊的救赎。

网约车凶案之后,反思的维度有很多。尤其是大家经历了一个没有顺风车的小长假,一部分义愤填膺的声音,已经从最初的“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到后来的“小拳拳捶你胸口”,再到黯然呼唤的“老铁归来”——大反转的民意在舆情中发酵并发声。只是,快刀斩乱麻的合规监管已经让滴滴等一众网约车企业“瑟瑟发抖”。这里有两个基本逻辑:第一,安全出行,人命关天。对互联网企业有些规矩与纪律的考量,是契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大势所趋。第二,安全责任,当有边界。这个边界,适用于出租车和网约车等一切交通出行方式。不能说发生在车上的一切事件,就是车主的身份问题、职业问题、公司问题、时代问题。这就像不要能求淘宝上每一单都无假货、而买到莆田鞋就大刀砍向阿里的“价值观”一样,刑事案件与企业责任需要厘清各自的“地盘”。

时下,不少地方的黑车又重现江湖了,一些大车站的出租车暴脾气又上来了……“美好出行”的烦恼,也许还得靠市场求解。让大家都有饭吃,然后再管好这些“饭碗”,审慎监管的“牙齿”才是人性的、温热的。总之,出租车投诉率骤增的最新数据,也许提醒了执罚正酣的职能部门:手心手背都是肉,审慎包容是正途。 (邓海建)

新闻推荐

程永新谈写作的问题:想象和生活观察不够 对时代概括还不够

近日,《收获》主编程永新的《一个人的文学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这一部视角独特、内容别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详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