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敢为先 乡村振兴谱新篇 东汶南村重大典型报道产生良好效应
◎核心阅读:“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又一批不忘初心、植根群众的“领头雁”。10月12日至17日,本报分“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三个方面推出三篇高庄街道东汶南村的乡村振兴系列报道。报道推出后,高庄街道各村党支部通过学习典型,借鉴经验,掀起一股推进乡村振兴的实干热潮。
10月22日,在高庄街道汶南生姜专业种植合作社,两位村民正在大棚内收获“蔬菜姜”。 (记者 时晔然 摄)
10月22日,在高庄街道东汶南村的一片玉米地里,村民耿玉生和曹子业正在用卷尺丈量土地。这片占地300多亩的玉米地,不久之后将从村民手中流转到“汶南生姜专业合作社”的旗下,摇身变为绿色无公害生姜种植区。就在一街之隔,200亩大姜和“蔬菜姜”已经陆续进入丰产期,十多位农民正忙着在地里收姜,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这几年,村支书亓新华锚定了发展“生姜田园综合体”的路子,全村上下正勠力同心,在做优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着力延长生姜深加工业产业链,为今后旅游休闲观光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由衷的自豪感———
种好地日子有奔头
“哎吆,老高,你上报纸了,快过来看看。”合作社负责人亓玉民冲着正在地里收姜的村民高龙俊嚷嚷。
高龙俊放下手中的锄头,用满是泥的手接过报纸瞅了瞅,扑哧一声笑了,“真不赖,俺还挺上相呢,虽然识不了几个字,看着自己上了报纸怪自豪。”
随着“蔬菜姜”品牌的创立和推广,这几年东汶南村生姜的销售量与日俱增,2017年线上销售额突破了3000万元,预计今年将突破4000万元。越来越多向高龙俊这样的村民,加入合作社,每天固定时间上下班,每月领固定工资。“之前老是觉得种地不挣钱,现在看来得有技术含量土地才能生金。”亓玉民说,他过去在工地上开挖掘机,自己还经营着茶庄,如今他放弃了生意,全身心铺在生姜种植上,“蔬菜姜”的培育和种植让他看到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前景,每年的收入也让身边的亲戚朋友刮目相看。“社会各界对农村和农民越来越关注,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我感到很有自豪感。”
“当家人”的心里话———
老百姓是最可爱的人
“三年前,东汶南村村民在我们的带领下站起来了,现在正向富起来的道路上坚定而又自信地迈进。”亓新华说。“这三篇报道我仔细读过若干遍,它见证了东汶南村的蜕变历程,让往昔的奋斗往事浮现在眼前,虽艰辛但充实,更加提振了为我们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在亓新华看来,东汶南村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既要口袋鼓起来,也要脑袋富起来。对于自己四年前返乡创业的选择,亓新华坦言,自己曾一度想辞去村支书的职务,继续在自己的创业路上打拼。“还是老百姓的认可留住了我,跟老少爷们相处的时间长了,还是觉得农民最可爱最朴实,骨子里有种难以割舍的亲情。”亓新华说。现在他逐渐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勇于做实干家,担负起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做时代的弄潮儿。
目前,汶南生姜专业种植合作社每年都会给全村低保户和贫困户进行分红,下一步还将拿出年收益的20%-30%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发展民生事业。为了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东汶南村将邀请下水河村党支部书记郑传尧和安仙村党支部书记咸宝友来村里,给党员和村民讲党课,传授治村之道,通过每年的“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让他们的事迹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让正能量充斥在心中。“行百里者半九十,东汶南村的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为东汶南村的发展做了长远规划,今后将紧紧围绕生姜这个主心骨,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建成生姜田园综合体。”
“好搭档”的感慨———
“眼前利益”也是民生
同亓新华一样,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毕学磊,四年前也临危受命,挑起了富民强村的重担。“阅读者三篇报道,字里行间感觉非常亲切,就像是听老乡在讲故事。”毕学磊说。那时东汶南村已经连续十年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处于最低谷。面对这样人心涣散,百废待兴的面貌,起初他深感力不从心,上面的政策落不下,推不开,感觉老百姓只顾及眼前利益,不从大局出发,沟通困难。为了打开局面,亓新华从群众身边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集中力量补上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短板,把功夫用到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上。打井、铺设自来水管道、铺设水泥路、安装电灯,安装监控摄像头,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系列的惠民举措,让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与日俱增,最终在群众的心中竖起了威信。“一直以来,我们基层党员干部经常认为群众一时的‘不理解’,村民的‘眼前利益’,似乎常常是可以暂时‘搁置’的问题。”毕学磊说,“但实际上,‘眼前利益’也是民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百姓心里的称是最公平的,别怪百姓,是你工作没做到位,要把百姓的事当回事,时刻牵挂在心头,做好人民的勤务员,这样才能赢得信任,树立威信,执政基础才牢固。”毕学磊说。
全国大赛获奖———
东汶南又添新故事
10月14日,在“苏高新杯”第五届“创青年”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上,“东汶南生姜产业振兴 生姜三产融合项目”在来自全国各地的31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斩获现代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组铜奖。“这是汶南生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意味着我们的品牌影响力跨越了一大步。”毕学堂说。
报道中提出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对此毕学堂表示非常认同。“汶南生姜是中国北方生姜的发源地,它是一个有故事的生姜,这个招牌必须打好。”毕学堂说,“千百年来保留下来了浓厚的姜文化、优质的品种和丰富的生姜产品,但很久以来它们都处于沉睡状态,我们必须去唤醒它,充分利用文化优势做强品牌。”毕学堂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比赛第一天的参展会上,毕学堂所独创的“粉末速溶”姜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备受食客的好评,48盒姜茶几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我们设计的这种姜茶,类似于我们常喝的咖啡粉,主要针对年轻人,未来以线下销售为主,供应超市和茶庄茶馆。”毕学堂说。
下一步,他们还将延伸产业链、拓展生姜功能,推进生姜产业同养生、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同行”的点赞———
比别人多看一步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这句话放在亓新华身上最合适不过了。”安仙村党支部书记咸宝友说。亓新华曾经多次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到安仙村学习考察,期间的接触交流,让这位任职26年的老村支部书记也刮目相看。三篇系列报道让他对亓新华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亓新华有毅力,有干劲,面对东汶南村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村,能够遇到困难不低头不扔挑子,敢于啃硬骨头,大家共同讨论一起想办法克服,最终能够凝聚人心,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实属不易。“特别是结合乡村振兴的大趋势,提出‘生姜田园综合体’的设想,还规划出了准确的时间表、路线图,胆子又大步子又稳,这种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也值得我们村每一个党员干部学习借鉴。”咸宝友说。曹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吕昌华,在阅读东汶南村典型报道后感慨:“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像亓新华这样的带头人,听从时代的号召,扎根基层,做出了表率,趟出了路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石棚村党支部书记郭长德说:“亓新华书记很有才能,想问题干事思路清晰,敢闯敢试,我们村也正在发展新品种红薯种植,带领村民致富,希望能请亓书记过来给我们讲课指导。”
街道领导的评价———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东汶南村的转变和发展成果,也赢得了街道领导的充分认可。街道党委委员刘祖霞说,近几年来,东汶南村党支部以组织引领为核心,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为着眼点,为村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同时,东汶南村和汶南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了村企共建,村支部书记亓新华兼任合作社书记,凝聚党员社员力量,深入挖掘和传承生姜文化,推广“鲁莱汶南”生姜品牌,致力于生姜产业新发展。
东汶南村还积极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引进人才,组建管理团队、科研团队、电商团队,并通过新模式、新技术、新平台,延长品牌产业链,将汶南生姜推向了全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东汶南村振兴模式。
东汶南村这种以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带动村民致富、建设全面强村的发展方式,带动了其他村庄党员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发展经济的热情和动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我们将完善设施建设,为各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空间,鼓励大学生和社会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刘祖霞说。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基础,产业振兴是支撑,人才振兴是关键。”高庄街道党委书记吕云生说。近年来,东汶南村立足本村实际,着力做好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三篇文章”,建设过硬支部班子,打造生姜种植、研发、深加工全产业链,吸引20余名乡村人才回村创业,探索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当头、多轮驱动的特色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走在了前列,为各村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树立了标杆,同时也增强了各村做强农业、建美农村、富裕农民的信心和决心。
吕云生介绍说,下一步,高庄街道将围绕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深入“三片、五线、七点”发展战略,抓好北部汶河商贸物流产业带、中部丘陵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南部山区旅游开发等三大片区建设,实施电后路沿线美丽乡村建设、鄂刘路沿线全域旅游发展、坡雁路沿线休闲农业开发、旅游大道沿线偏远山区开发、外环路沿线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对安仙、曹家庄、东汶南、野店、赵家峪、张家庄、后坡7个村进行重点打造,实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探索出一条左右互动、整体推进,各具特色、高质高效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新闻推荐
台铁出轨事故已造成18死190伤,伤者中包括两名大陆籍配偶,监控画面显示——列车进站时未刹车直接冲撞月台
10月22日,发生事故的列车车厢已被扶正。新华社发据台湾铁路局消息,截至10月22日10时,台铁6432次普悠玛列车出轨翻覆事故已造...